9月8日,英国《金融时报》甩出一个重磅消息:欧盟官员飞到华盛顿,准备和美国财政部来一次闭门长谈。桌上最大的菜,就是“二级制裁”,目标直指购买俄罗斯油气的第三国,中国自然被列在可能的名单里。特朗普政府自己都不敢随便动的事,欧盟居然先把风声放了出来。
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这一次的“二级制裁”却有着本质不同。简单说,就是不仅要制裁俄罗斯本身,还要惩罚那些与俄罗斯做能源生意的第三国企业。这种“连坐”式的制裁手段,在国际法上一直存在争议,也难怪特朗普时期只是偶尔放放狠话,始终没敢真正实施。
今年7月,欧盟第18轮对俄制裁已经埋下了伏笔。当时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高调宣布,将两家中国银行列入制裁清单,理由是“通过加密货币服务帮助俄罗斯规避制裁”,但始终没拿出公开的具体证据。这两家银行规模不大,主要做中俄边境的大蒜、木材、化肥等农副产品贸易,却成了欧盟试探中国反应的棋子。
欧盟的试探很快收到了回音。8月13日凌晨,中国商务部发布2025年第5号部长令,以不到24小时的速度完成法律、外交、金融三线联动,宣布将立陶宛的UrboBankas和ManoBankas两家银行列入反制清单,禁止中国境内任何组织和个人与其交易合作。这个时间点选得极有讲究——欧盟制裁8月9日生效,中方反制在第四天出台,既展现了反应速度,又体现了不主动升级冲突的克制。
选择立陶宛而非德法银行作为反制对象,战略考量十分清晰。立陶宛与中国经济联系有限,却一直是欧盟内部的对华鹰派,这种“打痛点不打重点”的策略,既表明了立场,又为中欧对话留有余地。
但欧盟显然没有收敛的意思。第19轮制裁方案不仅要把二级制裁扩大到能源领域,还计划涉及银行、支付体系、油品贸易等多个层面。彭博社的消息显示,欧盟甚至准备打击“影子油轮船队”,把105艘运送石油的油轮纳入限制范围。
这些措施看似针对俄罗斯,实则剑指中俄能源合作——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总进口量的15%,而欧盟自己却通过第三方渠道继续进口俄气,2024年的进口量与2022年基本持平,这种双重标准让制裁的正当性大打折扣。
欧盟想在制裁问题上保持一致,从来都不是件容易事。这次的二级制裁提议刚一露头,内部的分歧就再也藏不住了。首当其冲的就是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这位向来敢对欧盟说不的领导人,早在5月就炮轰欧盟的对俄制裁“显示能源政策已转向荒谬”。
欧尔班的不满并非空穴来风。匈牙利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度极高,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大部分来自俄罗斯,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替代来源。斯洛伐克和捷克的情况也差不多,两国依赖俄油的比例超过60%,一旦实施二级制裁导致供应中断,冬季供暖和工业生产都将面临危机。这些国家虽然在欧盟内部话语权有限,但“一票否决权”足以让任何制裁方案难产。
德国和法国的态度则显得左右为难。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国,它们既要顾及对美关系,又不敢轻易得罪中国这个重要贸易伙伴。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欧货物贸易额达到7858亿美元,加上1448亿美元的服务贸易,总额已超过9300亿美元。
德国大众、宝马等车企三分之一以上的全球销量来自中国市场,巴斯夫等化工巨头在华投资巨大,这些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让德法在制裁问题上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欧盟内部的裂痕其实早有预兆。今年1月,欧尔班就曾公开呼吁“是时候放弃对俄制裁了”,并提出欧盟2025年的目标应该是“与俄罗斯建立无制裁关系”。
这种与主流声音格格不入的表态,恰恰反映了欧盟在制裁问题上的深层矛盾——到底是要坚持政治正确,还是要保障民生经济?这个问题在能源价格高企、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显得更加尖锐。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一边喊着要切断俄罗斯能源供应,一边又在悄悄调整策略。欧盟委员会5月宣布的“脱俄计划”虽然雄心勃勃,要在2027年底前全面终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和石油,但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
欧盟敢把二级制裁的矛头指向中国,显然低估了这场博弈的复杂性。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鄢东在5月的发布会上强调,中欧贸易已从传统的服装、鞋帽拓展到机械设备、汽车、光伏产品等高端制造业,这种深度融合意味着任何制裁都可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最让欧洲企业揪心的,莫过于稀土这个“工业维生素”。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是中国稀土出口的最大目的地,占比超过30%,其中仅德国就进口了5.44亿美元,占中国对欧盟稀土出口额的一半以上。
这些稀土是欧洲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半导体等高端产业的必备原料,一旦中国采取反制措施收紧供应,欧洲制造业将面临“断粮”风险。
中国的反制工具箱里,远不止稀土和市场这两张牌。7月欧盟制裁中国银行后,中国迅速用立陶宛银行作为反制目标,这种“精准打击”的策略已经传递出明确信号。
美国的态度则显得颇为微妙。虽然一直施压欧盟对俄采取强硬立场,但当涉及到直接制裁中国时,拜登政府却显得犹豫不决。毕竟美国自己在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上已经有所松动,不想因为能源制裁彻底破坏中美关系。
这种“让欧洲冲锋在前”的策略,让欧盟成了大国博弈中的“出头鸟”,也难怪《金融时报》会用“桌下暗流涌动”来形容欧美此次闭门会谈。
从现实效果看,欧盟的制裁计划恐怕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俄罗斯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规避制裁体系”,通过“影子舰队”、第三方转口等方式继续出口能源。
这场围绕二级制裁的博弈还在继续,欧盟委员会何时会把具体条款写入正式提案,各成员国能否达成一致,中国又会如何回应,都将是接下来的关键看点。
但无论结果如何,有一点已经越来越清晰: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试图通过单边制裁解决地缘政治问题,不仅效果有限,还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欧盟这场“勇敢者游戏”的最终结局,恐怕只会证明特朗普当初的谨慎不无道理。
参考资料:“是时候放弃制裁了!”匈牙利总理反对欧盟延长对俄制裁
竟想对中印等俄能源买家加征100%二级关税?美国逼欧盟:你先来
欧盟官员:欧盟成员国对制裁以色列陷入分歧无法采取行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