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页2025 WCLC摘要集免费领取!
在当前in vivo CAR-T疗法的赛道上,技术主要分为慢病毒和LNP,可谓一时瑜亮。到目前为止,2025年内已经产生了三个重磅的in vivo CAR-T疗法的交易。
三月份,阿斯利康10亿美元收购EsoBiotec
六月份,艾伯维21亿美元收购Capstan Therapeutics
八月份,吉利德旗下公司Kite宣布以3.5亿美元收购in vivo CAR-T开发公司Interius BioTherapeutics
这三家也不例外:EsoBiotec和Interius是慢病毒,Capstan是靶向型LNP(tLNP)。同样都是MNC对in vivo CAR-T的biotech公司的收购,价格也都差不多,所以本期把这三个公司的技术做个比较,以EsoBiotec的慢病毒和Capstan的tLNP为例。
EsoBiotec
他们主打的特点就是现货型疗法,可以免疫耐受和规模化生成。
技术层面,EsoBiotec构建了第三代的ENaBL技术平台,可以生成具有细胞靶向性以及免疫耐受的慢病毒载体(包膜病毒),用以实现细胞靶向递送。
看他们的专利(EP 4 484 563 A1),他们的慢病毒主要分为以下部分:
膜锚定的纳米抗体用于靶向(主要包括VHH,scFv这类小蛋白),纳米抗体可溶性高,稳定性好,尺寸小。
此外,用于展示纳米抗体的scaffold也很重要,例如,使用PDGFR/CD8a铰链支架作为VHH与病毒包膜锚定域之间的连接子,可显著提升转导效率、细胞激活标记(如CD69、CD25、PD1)表达、细胞扩增及病毒功能滴度,这些优势优于IgG4连接子,可能源于其更好的物理灵活性,优化了VHH与靶标的结合及细胞间距离。
“别吃我”蛋白CD47用于减少非靶细胞的吞噬;敲除包装细胞的MHC-1分子,减少慢病毒表面携带的MHC-1,从而降低免疫原性,避免中和抗体反应。
病毒的包膜蛋白用于进入靶细胞。膜融合蛋白VSV-G的选择核心是通过突变改造,消除其广谱靶向性,同时保留膜融合功能,适配 VHH 介导的精准靶向,例如I331E 突变(能有效消除广谱靶向,适配 VHH 介导的 T 细胞、单核细胞等精准转导)。核心是可调控病毒载体包膜外VHH(靶向功能)与病毒包膜蛋白(辅助感染功能)的展示比例,结合 VHH 支架优化可提升转导效率。为实现此优势,优选方案为:VHH 与包膜蛋白需在病毒载体上分离展示、在生产细胞中分离表达,二者不融合或连接。
此外,特定合成启动子实现在靶细胞特异表达,降低非特异性(如 T 细胞特异性启动子 SYN19)。
Capstan
他们的网站十分酷炫,做得也很专业。
重点关注于LNP/mRNA/CAR-T三项技术的交汇融合,这三项技术的里程碑时间都做了标记和介绍,并且链接到了相关论文,做的很仔细,侧面体现了对技术本身的理解和对科学的致敬。
创始人和顾问团队星光熠熠,里面有CAR-T疗法的先驱Carl H. June 和mRNA疫苗诺奖得主Drew Weissman,都是“宾大系”的。
再来看CAPSTAN的专利(WO2025129201A1),主要包括人源化抗 CD8 抗体的设计与优化,靶向脂质纳米颗粒(tLNP)的构建与应用。
通过人源化改造,避免小鼠抗体引发的人体免疫反应,同时保留对人及食蟹猴 CD8α(CD8aa 同源二聚体、CD8αβ 异源二聚体)的交叉结合能力。
由 “脂质配方 + 靶向抗体 + 治疗 payload” 组成,脂质配方优选 CICL1(可电离阳离子脂质)、DSPC(磷脂)、胆固醇、DSG-PEG (2k)(非功能化 PEG - 脂质)、DSPE-PEG (2k)-MAL(功能化 PEG - 脂质,用于连接抗体),N/P 比(氮磷比)为 6,确保 payload(如 mRNA)高效封装。
将人源化抗 CD8 抗体(或其 F (ab') 片段)通过 “马来酰亚胺 - 巯基” 偶联到 tLNP 表面,通过抗体与 CD8+T 细胞表面 CD8α 的结合,实现 tLNP 向 CD8+T 细胞的精准递送。
payload 以 mRNA 为主,可编码 CAR(嵌合抗原受体)、TCR(T 细胞受体)或免疫细胞衔接器(如 BiTE),用于癌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自身免疫病(如肌炎)的治疗,支持体外改造 CAR-T 细胞或体内直接靶向递送。
这种非病毒递送系统,在临床前模型中已证实具有快速生物降解特性,因此具备重复给药的能力。瞬时表达的 RNA 有效载荷可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时,仍能产生持久效果;可调节剂量,以根据疾病适应症达到理想的安全性和疗效标准;现成可用(不含细胞或病毒成分),这意味着患者无需经历 “静脉 - 静脉” 等待期;技术简化,省去了体外细胞疗法所需的复杂制造流程;无需患者接受严苛的淋巴清除预处理。
通过他们的免疫重置“immune reset”的理念,体内生成 CAR-T 细胞的方法不仅适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肿瘤学和纤维化领域也有潜在应用。此外,他们的 CellSeeker™平台可用于生成治疗产品,将基因编辑有效载荷在体内递送至造血干细胞,以治疗单基因血液疾病,这凸显了其广泛的治疗应用范围。
小结
总的来看,in vivo CAR-T 疗法里,慢病毒载体可实现基因长期稳定表达,包装容量较大,但存在随机整合致插入突变的风险,免疫原性虽低仍可能引发免疫反应,且靶向特异性要求高、技术难度大。tLNP 能通过抗 CD8 抗体精准递送 CAR mRNA 至 CD8+T 细胞,无基因组整合风险,易生产、成本低,对肝脏负担小且剂量可调,不过 CAR 表达瞬时,需多次给药,目前临床数据较少。最终哪种技术流派可以胜出,还需对临床试验结果进行评判。
识别微信二维码,可添加药时空小编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