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我国将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释放出能源转型关键环节从“示范探索”转向“产业化爆发”的强烈政策信号。
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装机占比持续提升,储能作为解决风光波动性、提升电网稳定性的核心支撑,将迎来万亿级市场空间,产业链上下游具备核心技术与资源优势的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一、政策驱动叠加需求爆发,新型储能进入快车道
新型储能(除抽水蓄能外的电化学、机械储能等技术)是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器”。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量已突破15GW,但随着风光装机占比提升(2025年新能源装机有望超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储能配置需求迫切。此次“规模化建设”的定调,意味着政策将从规划层面转向落地执行,包括强制配储政策细化、商业模式创新(如容量电价、辅助服务市场完善)等,有望打破储能“成本高、盈利弱”的瓶颈,推动行业从GW级向TW级跨越。
二、产业链投资机会:技术路线分化,龙头企业占优
1. 电池环节:龙头巩固地位,新技术加速迭代
锂电池仍是短期主流(占比超90%),宁德时代(储能电池全球市占率超30%)、亿纬锂能(大圆柱电池成本优势)、派能科技(户储电池龙头)等凭借技术、产能壁垒深度绑定海外大客户,受益全球户储、表前储能需求。中长期看,钠离子电池(成本低于锂电池30%)、液流电池(长时储能首选)商业化提速:传艺科技(钠电池量产在即)、维科技术(钠电池材料布局);攀钢钒钛(钒资源龙头,钒液流电池核心原料)等标的具备技术突破潜力。
2. 系统集成与设备:渠道与成本为王
储能系统集成考验“电池+PCS(逆变器)+温控消防”的协同能力。
阳光电源(全球储能逆变器龙头,绑定海外电站客户)、南网科技(央企背景,主导电网侧储能项目);德业股份(户储系统成本优势显著)等企业凭借渠道资源与项目经验抢占市场份额。温控环节的同飞股份(液冷技术领先)、消防环节的青鸟消防(储能消防标准制定者)则受益于系统安全要求提升,需求增速超储能装机本身。
3. 新技术路线:从0到1的突破机遇
超级电容(如图片中“超级电容器储能舱”)、重力储能等长时/高频技术处于示范阶段,相关企业(如金风科技布局重力储能)若实现技术突破,有望开辟增量市场。
三、风险与展望:竞争加剧下,优选壁垒深厚标的
新型储能规模化进程中,需关注政策落地进度、技术路线更迭风险及价格战压力。但中长期看,具备“技术领先(如钠电池量产能力)、全球渠道(海外高盈利市场)、成本控制(一体化布局)”的企业将持续受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