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私信|致65-70年的自己:读出傲慢与偏见英文版里的“渴望”
晚上睡不着,早晨5点半就醒了,那咱就读上一段傲慢与偏见英文版里面的一段文字吧。
“What is his name?”
“Bingley.”
“Is he married or single?”
“Oh! single, my dear, to be sure! A single man of large fortune; four or five thousand a year. 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
这段英语文字是一段对话,是贝内特太太和贝内特先生的对话,贝内特先生询问新租客的名字、婚姻状况,贝内特太太回应并感慨对女儿们是好事。
对话的问答都不复杂,读英文版的内容没什么难度,只是贝内特太太最后回应的句子显示的内容信息量有点丰富,至少有四层信息表述出来。
贝内特先生问:“他叫什么名字?”
太太回应的干脆:“宾利。”
贝内特先生又问:“他结婚了还是单身?”
太太回答的急迫:“哦!亲爱的,当然是单身呀!”。
贝内特太太接着主动地补充信息量:“一个非常有钱的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英镑的收入呢”。
贝内特太太还把自己看到的机会主动地告诉先生:“这对咱们家姑娘们来说,是多好的事儿呀!”
我读到这段对话,想起了英文里有一个单词“appetite(渴望、追求 )。
appetite,英英解释是这样的:
a strong desire for sth 渴望;渴求
在这段简短的对话里,可以看到贝内特太太的appetite是兴奋的,讲述新租客是一个单身汉,有钱,每年有四五千的英镑的收入。
贝内特太太对女儿们人生新可能有期待,对女儿们可能的美好姻缘,有appetite渴望追求。
我们当年从学校毕业,拿到工作的派遣证,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到一个陌生的单位,去报到的时候,青春稚气里,对未来生活满是憧憬,appetite驱动着奔向未知。
“ What is his name? ”“ Bingley. ” 贝内特先生的问句刚出口,贝内特太太干净利落的直接回答,带着股子熟稔,好像“Bingley”是早认识的街坊,不是陌生的新租客。
“Is he married or single?”,贝内特先生问“他结婚了还是单身?”,贝内特先生的问话是平常平淡的,就是闲聊而已,贝内特太太回答“哦!亲爱的,当然是单身呀!”,贝内特太太对相关信息已经有了具体的了解。
然后,贝内特太太主动的说,有点画蛇添足,就是特意说的“ A single man of large fortune; four or five thousand a year”,贝内特太说这个句子时,满是欢喜的口吻。
“ 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 ” 说到这句话,都能感受到贝内特太太尾音里带着颤,那是很高兴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不掩饰。
贝内特太太是个善于捕捉机会的女人,她知悉宾利富有单身,立刻就看到了可以和女儿撮合一个婚姻,这是女儿们生活改变的契机,就像我们年轻的时候一样,appetite渴望突破现状。
She has an appetite for a better life, just like we once did.
她对更好生活有向往,就像我们曾经那样。
我们曾经是什么样子啊?
年轻的时候揣着对未知生活的appetite,坐上5毛钱坐半天的慢火车,踏上从未走过的路程,去往一个名字熟悉但从未去过的陌生的城市,去往一个从名字到内容都陌生的单位,那个时候觉得学校之外的很多东西都是很新鲜的。
那个时候是年龄的稚嫩,心智的稚嫩,对社会上的事空白一片,觉得都是书本上看过的真善美。
拿着到市里工作的派遣证,找到报到单位,主管人事的领导看了一眼报到证,一番装腔作势就给下派到县里的单位了。
这个当时有权的人是我走出校门遇到的第一颗绊脚石,后续也没少给我前行之路上施阻力。
后来,我自我反思,是我不懂事,不懂拿着礼物去拜求,那人不得好处不落人情,为什么要帮你一个无依无靠无资源的农村娃,为什么要提携你一个不送礼不拜码头的年轻仔,那个当权者做的对。
当官的过分财迷就是违法了,违法自有国法论处,但这个当官的退休时反腐力度有点小,很多人对这个当官的能逃脱法律惩罚有点遗憾。
命运的轨迹有时难以预料,有一天,这个人自己投奔到了疾驰的车轮之下,画上了其年龄的句号。
贝内特太太期待着奇妙缘分降临她的女儿们,从贝内特太太的角度看,为女儿谋好的姻缘是对家庭的appetite,这是对家庭的责任。
我们这代人也把对家庭的责任化作appetite。
His appetite for family happiness made him work hard.
他对家庭幸福的追求让他努力奋斗。
我们努力工作,我们想更多的收入,都是为了家庭生活更好一些。
就像贝内特太太为女儿盘算,都是带着对家庭幸福生活的appetite,是对家庭的担当。
贝内特先生询问租客情况,尽管语气是平淡的,但贝内特先生对新租客是有好奇的,想知道的多一点点,就像我们年轻时,对大城市有好奇,对大学有好奇。
为啥对大城市有好奇,因为读个中专没进过大学的校门,中专学校是在一个普通的地级城市,省会城市没有去过,外省城市没有去过,北上广这些城市只是在书本上看过,appetite推着我们去探索。
因此,毕业之后,第一次去省会城市郑州,同学带着去攀爬二七塔,觉得很神圣,同学带着去吃郑州最早的那家烩面,至今记忆犹新,去花园路农贸市场吃拉面,至今记得是地上一口大锅,坐个小板凳喝一碗拉面的模样。
这个同学很多年前就定居美国了。
第一次挤火车到达首都北京,早晨的喇叭里是国歌,心里觉得,我来到首都北京啦,心里有自豪感。
后来,走过很多的城市和很多的大学,还在很多的城市和大学逛过,小住过,弥补了小时候对大城市的向往,弥补了当年读中专没有读大学的遗憾。
当年读的中专,心有不甘,就读了自学考试的专科,专科毕业证拿到后怎么变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一条路是继续自学考试。
但自学考试的专业课对我来说当时是难度较大,怎么办,和省里一个负责教育的朋友咨询,朋友告诉我中南财大筹备举办一个异地本科班,参加成人高考录取。
就按照这个朋友的指导,报考了成人高考,录取到了中南财大,通过3年的学习拿到了本科毕业证学士学位证,实现了大学生的梦想。
尤其是后来拿到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心里觉得终于弥补了当年读个中专的遗憾,觉得我这水平就得配个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Our appetite for the unknown led us to new places.
我们对未知的渴望带我们到新地方。
新的城市,新的理念,新的知识,更高的学历,都是这份appetite,让我们始终有一颗探索的心。
读傲慢与偏见英文版里这么一小段的对话,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这是对青春appetite 的回望。
Looking back, our appetite for youth dreams still burns.
回首往事,我们对青春梦想的渴望仍在燃烧。
就像贝内特太太一样,怀揣期待的日子,是青春里的记忆,appetite ,从没有真正的消散,只是换了种方式,是我们对过往的怀念和对当下的珍惜。
读傲慢与偏见英文版里的这一小段对话, appetite是贯穿始终的文眼。
我们青春的时候对未来有appetite, 中年时期对家庭对生活的坚守,以及到现在回望过去未灭的热情,这都是appetite。
Appetite is the fire of life; as long as it burns, the journey of life is always warm.
渴望是生活的火焰,只要它燃烧,人生旅途就永远温热 。
我每天有时间就读一小段的傲慢与偏见英文版,随手的写出分享的文字,发布出来,这也是喜爱我的读者的appetite,你读不到我的文字,那是机缘未到,你读到而关注或留言,那是我们有同频点。
有数量更多的追更读者,写的文稿篇数更多,收益更高,这是我的appetite,因为,我想探索一人创作者经济的成功,一直是我的初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