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正是农历七月二十三,法主圣君的诞辰。老辈人都叫他“张恩公”,说的是他生前为民请命、除蛇降妖,护佑一方;百姓感念恩德,就修了庙——龙瑞宫,每到这一天香火鼎盛,人挤人,连庙外的石阶都坐满了。
关于法主圣君的传说,在福建、潮汕和台湾口口相传。相传他姓张,出身平凡,却有一身降蛇伏蛟的本事,黑脸披发,脚踏风火轮,手持宝剑,专为百姓除害。最有名的一段,是在石壶山收伏一条作乱的大蟒,免了周边村子的灾难。从此大家都说他是天上派来的守护神——“督天圣君”。
而“恩公”这个称呼,不是神封给他的,而是百姓送的。因为在传说里,他常化作一位中年汉子,帮村里挑水筑堤,不求酬劳,事了人散,后来人们才知道遇的是圣君的化身。
七月二十三,是他“飞升”的日子,所以庙会这天,除了敬香祈福,还有唱戏酬神、庙前擂鼓,热闹得像过年。老人会带着孙辈去看戏、摸过香案,说这是“沾一沾恩德的烟火气”。
这天的吃,不是大鱼大肉,而是素净为主。老一辈常说,斋食能让心安定,也是一种敬命的谦卑。
一、素饺子(荠菜豆腐馅)
饺子像元宝,象征财源聚拢;素馅寓意清心。福建有些地方特别爱用时令野菜——荠菜来包,说它清香有福气。
家常做法:
面粉加温水揉成柔和面团,醒二十分钟。
荠菜洗净沥干剁碎,拌豆腐丁、葱末,加少许盐、花生油和打散的鸡蛋。
擀皮、包好,捏紧边。
水开下锅,点三次冷水,饺子鼓肚子就可以盛了。
端上桌时,蘸点酱油或陈醋,那股清香会让人连吃几只。
二、鸡蛋豆腐饼
这是一道简简单单又讨喜的小食,外表金黄,里头细嫩。鸡蛋的温润和豆腐的清香,就像人情里的“外热里柔”。
家常做法:
老豆腐压碎,胡萝卜、榨菜、葱切细丁。
全部拌匀,加鸡蛋调合,撒盐调味。
搓成小饼,入锅煎到两面金黄。
趁热咬一口,外脆内滑,咸香扑鼻,从老人到孩子都爱。
这二样素食,摆在供桌上敬神,祭毕一家人围着吃,也算是一次“口腹与心意同享”的温柔时刻。
农历七月二十三,还有个重要的“做一事”——放生。
老话说,这天不杀生最好,还要放回几条鱼、几只小虾,寓意还生机、积福分。镇上不少人会在早市买几尾活鱼,到河边轻轻放下,看它们一摆尾消失在水底,那一刻,连空气都安静了一瞬。
不过放生不等于随意丢,老人会格外叮嘱:不能放有害入侵的生物,比如巴西龟、福寿螺等,免得破坏了原本的水土。放生,本质是敬畏生命,也是护住自己的家园。
有一次,一个小女孩放鱼后,还把手伸进水里挥了挥:“回家吧,不要再游到别人的网里去。”听得在场的人都笑了,这就是最单纯的善意,也是节日里最动人的画面。
除了“吃二样,做一事”,七月二十三还有一些老习惯:
宜三件:
一是净宅——打扫屋内外,寓意请神迎福。
二是送糕点给亲友,传递平安心意。
三是陪家中长者去庙里走一趟,沾喜气也培人心。
忌两事:
一是不在这天争吵,因为祭神日讲究和气迎福神。
二是不随意骂小孩,据说口气重会“惊了神”,既是民俗,也是一种温柔的教养。
这些宜忌,其实是古人用节日架起的提醒牌:好日子里,先把家打理好,把心放平,把话说顺。
夜里的龙瑞宫前,最后一场酬神戏的锣鼓渐渐敲缓,香案上的烛影跳动着,映得人脸红红的。人们提着刚买的豆腐饼回家,孩子跟在后头还嚷着“明年要再来”。
节日的力量,就是把生活从平日的忙乱中拎出来,让你记起:不要只顾自己,要顾一顾家人,要敬一敬护佑你的“无形之手”,要在能行善的时候伸伸手。
愿这一顿素饺子的清香,一块豆腐饼的温热,一刻放生的从容,能陪伴我们走过长长的四季,平安喜乐,清心如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