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的一个夜晚。
韩国金海市,18岁的崔玛子刚送走朋友,正准备回屋。
一个男人扑了上来,把她推倒在地。
三次拖拽,三次反抗。
第三次,她头狠狠砸在地上,眼前一黑。
醒来时,嘴里有个异物。
她吐出来,才发现是一块舌头。
正是这口求生的咬合,救了她的身体,也改写了她的一生。
可笑的是,这段“正当防卫”,却在接下来的61年里,被叫成了另一个名字——防卫过当。
第二天,当地报纸抢先发稿。
标题不是“强奸未遂”,而是——《吻后失语》。
性侵,成了“接吻”;暴力,成了“暧昧”。
舆论被带偏,程序也被带偏。
警方最初认定是“强奸未遂”。
但到了检方手里,这一罪名却消失不见。
案件性质被硬生生改写成“人身伤害”。
一审判决更是荒唐:
行凶的男人获刑6个月、缓刑2年;
奋力反抗的崔玛子,却因“防卫过当”,被判10个月、缓刑2年。
谁是受害者?谁是加害者?
在判决书里,角色被彻底颠倒。
崔玛子被舆论裹挟,被程序伤害。
报纸刊登她的正面照,记者问她:“是不是默许了接吻?”
在那个年代,“贞操”的价值,被拿来和“舌头”的价值对比。
受害者要为伤害负责,而施暴者却成了“被残害的青年”。
她的人生,定格在了耻辱与委屈中。
甚至有一天,她吞下安眠药,走到码头,准备结束生命。
直到几十年后,#MeToo 运动在韩国掀起风暴。
79岁的她,再次站出来,要求重审。
关键证据来自兵役局。
所谓“永久伤残、语言丧失”的加害者,在案发后正常入伍,还拿了A级体检。
这意味着,他的舌头并没有造成永久性残疾。
原判定性,根本站不住脚。
2025年9月10日,釜山地方法院。
崔玛子穿着鲜艳外套,紧张又期待地站在法庭。
最终判决传来:无罪,检方当庭道歉。
崔玛子举起拳头,大喊:
“我赢了!”
一个问题,依然刺眼:
为什么正当防卫,要花61年才能被承认?
为什么受害者要比加害者更努力,才能得到“无罪”?
为什么媒体能轻易把“强奸未遂”改写成“接吻风波”?
真正的正义,不该靠半个世纪的坚持来换。
正当防卫,不该是少数人的豪华例外。
它,应该是所有人的可预期权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