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00字,阅读3分钟
1981年我16岁,第一次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几百字的新闻消息稿,竟做起了“作家梦”。
当时我们云阳县文化馆有位文学创作辅导干部叫湛泉钟,是全县唯一的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我给他写了一封信,想拜他为师,学习写作。湛老师接到信后,打电话到我单位,让我去文化馆见他。就这样,我正式拜湛老师为师。而在这一年的冬天,我父亲离开了我。
大约是1984年的冬天,我跟着湛老师去万县地区开创作会。报到的时候,地委宣传部一干部把我误当成了湛老师的儿子。现在想来,当年老师待我真如儿子一样,并且他为人为文的性格也影响了我。
16岁,我失去了父亲,16岁,我却又获得了如父的关爱。
云阳当年经济文化都相对比较落后,更是信息闭塞,作为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在报刊上发表一篇作品是非常不容易的。1986年,湛老师在万县认识了上海《故事大王》的一位编辑,编辑向他约稿。湛老师马上想到我在搞儿童文学创作,就推荐了我的稿子。
于是,我的寓言《狐狸的惊诧》经湛老师推荐,发表在了《故事大王》1987年第6期上。这篇寓言后来入选《中外寓言选》和各种小学语文试卷。那时经常有省上和外地的作家、编辑到云阳采风,由湛老师出面接待,他又把我介绍给他们,使我的视野进一步扩大。
那些年月,我就像儿子一样,跟在湛老师的后面,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经历了一件一件的事,走出了云阳这块“小天地”。
我认识湛老师的时候,他生活非常艰辛,有3个孩子读书,师母没有工作,一家人挤在广场边二层砖房子的顶楼,建筑面积只有30来平方米左右。房子周围没有一棵树,夏天要被火辣辣的太阳烤晒一整天,晚上还得承受广场上没散去的辐射热,而且那房子的屋顶遇雨就漏水。
有一次,湛老师出差,从万县买回一种防水油膏,仔细给我讲解,这种防水油膏如何如何好,敷上后就再也不漏水了,这下放心了。结果没有多久,屋顶还是照样漏。若干年后,当我成了一名建筑工程师,知道屋顶渗漏是建筑领域的通病,想起老师那时专注的神情,才感觉是那么的天真和可爱。
湛老师创作了大量的文学和曲艺作品,是一位资深的词作家。上世纪80年代初,他与人合作的歌曲《三峡美》由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演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特别是与人合作的歌曲《三峡情》,由关贵敏、吴国松、蒋大为、阎维文等歌唱家陆续演唱后,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民族歌曲作品中的经典。
后来我离开云阳,与湛老师见面的机会很少很少。直到有一天下午,小师妹给我发来一条短信,说:“哥,我爸爸今天中午走了。”
当时我竟然一点没感觉突然,似乎也没有悲伤,因为我一直觉得,这么多年来,老师都天真可爱地住在我心里,从不曾离开过,现在仍然是,而且永远!
附:《湛泉钟墓志铭》
[湛泉钟(1938.12.26-2015.1.31),云阳江口人。诗人,词作家,民间文艺家。]
彩云之阳,奇峰秀峡。
地灵人杰,惟吾三峡。
湛公泉钟,文采儒雅。
诗词歌赋,堪称奇葩。
青春逐梦,江柳雁莎。
文学苦旅,桃李天涯。
游历山川,名寺古刹。
手不释卷,厚积薄发。
春咏杜鹃,满山彩霞。
秋唱宁河,流韵迩遐。
山歌民谣,留芳上坝。
探寻神女,古今问答。
淡泊名利,德艺并佳。
三峡之歌,宇内赞夸。
提掖后学,至诚靡他。
呜呼湛公,流芳永嘉。
(余公 徐鼎一 陶灵 撰)
1987年,与湛老师及其学生余公(诗人)在老县城文化馆橱窗前合影 陈维洪 摄
点在看,让更多看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