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至9日,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2025世界肺癌大会(WCLC)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汇聚全球胸部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聚焦肺癌诊疗前沿进展,尤其关注免疫治疗的深入应用与临床转化。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安文教授,围绕免疫治疗在肺癌长期生存中的重要意义、当前临床价值与未来探索方向,以及肺癌多学科综合管理等关键议题分享洞见与展望。
免疫治疗引领肺癌长生存时代的临床变革
医脉通: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晚期肺癌治疗已逐步迈入“长生存时代”。这一进展不仅体现了我国在重大疾病治疗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也高度契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核心目标。您如何看待免疫时代的到来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以及临床实践变革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刘安文教授
免疫时代的到来为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带来了革命性改变。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显著提高,约有20%以上的患者实现了长期生存,这一进展与“健康中国”战略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目标高度契合。
在免疫治疗的时代背景下,合理应用药物仅是综合管理的一部分。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在肺癌领域的实施显得尤为关键。通过肿瘤内科、放疗科、胸外科、影像科、呼吸科等多学科团队的协同合作,能够为患者制定更为个体化、全程化的治疗方案。这种整合医疗模式不仅有助于优化治疗决策、减少诊疗偏差,还在推动晚期肺癌向慢病化管理转变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与长期预后。
长生存谱写新篇章,优化策略开启未来征途
医脉通:随着免疫治疗的应用深入,以替雷利珠单抗为代表的多项PD-(L)1单抗Ⅲ期临床研究已经展现了其鼓舞人心的长生存获益数据。请您谈谈,其在助力晚期肺癌患者实现长期生存方面所带来的机遇与价值?在优化免疫治疗策略方面,未来仍有哪些具有研究价值的潜在方向值得深入探索?
刘安文教授
近十至二十年间,医学领域,特别是在肺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自EGFR突变靶向治疗问世以来,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显著延长。与此同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彻底改变了晚期肺癌的治疗格局,使约20%的患者实现了长期生存。从早期的帕博利珠单抗与纳武利尤单抗,到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多种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相继获批,肺癌患者的治疗选择不断丰富,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以替雷利珠单抗为例,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创新药物的代表性成果,其在本次WCLC上公布的两项重要临床研究——RATIONALE-315研究与RATIONALE-303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
RATIONALE-315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的Ⅲ期临床试验(NCT04379635),旨在评估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含铂双药化疗作为新辅助治疗,并在术后继续使用替雷利珠单抗单药进行辅助治疗,用于可切除的Ⅱ期或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本次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总生存期(OS)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组的死亡风险显著降低35%(HR: 0.65;95% CI: 0.45–0.93;单侧P = 0.0093),4年OS率高达72.3%¹。
RATIONALE-303是一项全球性、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NCT03358875),旨在评估替雷利珠单抗相较于多西他赛在既往接受过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疗效。其长期随访数据显示,替雷利珠单抗组患者的4年和5年总生存率均为20.1%。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部分肺癌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后可实现临床治愈或长期生存,标志着肺癌治疗已正式迈入慢病化管理的新阶段²。
图 RATIONALE-315与RATIONALE-303研究OS结果(左右滑动)
值得思考的是,目前真正从免疫治疗中获得长生存获益的晚期NSCLC患者仍为少数,约占20%。在现有PD-1/PD-L1抑制剂治疗基础上,如何扩大受益人群并进一步提升患者的长期生存,已成为当前肺癌免疫治疗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在本次WCLC上报道的一系列研究进展表明,多种新型治疗策略正在积极研发与探索之中,包括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双特异性抗体[如靶向PD-(L)1/CTLA-4、PD-(L)1/VEGF或PD-(L)1/4-1BB的双抗]、免疫治疗联合肿瘤疫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细胞疗法、免疫治疗联合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以及在现有治疗基础上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或放疗等策略。这些多元化的治疗模式有望为更多肺癌患者提供实现长期生存的可能性,并推动未来肺癌治疗格局的深刻变革。
以MDT为核心,构建肺癌长生存时代的管理新范式
医脉通:在“长生存时代”的背景下,针对肺癌患者的临床诊疗需构建一个涵盖多个维度的综合管理体系。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您带领团队在推进综合诊疗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具有实践价值的改革与优化工作。基于您在该领域长期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关于如何进一步拓展肺癌患者综合管理,提升患者综合获益的见解与思考?
刘安文教授
近年来,随着多种创新药物的涌现,肺癌患者的治疗选择日益丰富。然而,在拥有更多“武器”的同时,我们更应重视的根本在于,如何为患者提供合理、规范的全程化管理。本次WCLC上展示的多项关于多学科诊疗(MDT)的研究壁报表明,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区域,在MDT模式的推广与覆盖方面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提示,在依托新型药物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规范化诊疗体系的建设,并将其置于肺癌治疗战略的核心位置。
在此背景下,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较早地进行了系统性探索,于去年8月正式成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肺癌专病中心。该中心整合了肿瘤内科、放疗科、胸外科、呼吸科、病理科以及影像科等多个核心学科,实现了结构上的多学科协作。在具体实践中,我们确保每一位患者均在诊断阶段及治疗决策前接受MDT讨论。每周会邀请影像科与病理科专家共同参与MDT,从而在诊断源头确保精准与规范。此外,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亦根据患者需要引入感染科等专科医生参与协作。肺癌患者常合并感染或心血管疾病等共病,因此这种扩展型的MDT模式对于实现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患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实现长期生存不仅在于疾病本身的控制,更需注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这包括症状管理、心理支持、康复干预等多维度的共同作用。通过将症状控制、心理社会支持与康复治疗纳入MDT框架,我们致力于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与社会功能三位一体的全人照护。只有通过这样多学科、多层次的整合模式,才能真正使患者实现有质量的长周期生存。
综上所述,新药为肺癌治疗带来更多可能性,但规范的MDT管理与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病程照护,才是实现长期高质量生存的基石。未来应进一步推进MDT模式的标准化与可及性,使其惠及更多患者。
专家简介
刘安文 教授
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综合诊治中心主任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肺癌专病中心主任
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肿瘤教研室主任
江西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学分会 主任委员
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学分会 主任委员
江西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江西省抗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 副理事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防护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恶性间皮瘤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六届肿瘤放射治疗专委会 委员
参考文献
1. Dongsheng Yue, et al. Perioperative Tislelizumab for Resectabl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Final Analysis of RATIONALE-315. 2025 WCLC. MA04.08.
2. Caicun Zhou, et al. RATIONALE-303: Long-Term Outcomes With Tislelizumab in Previously Treated Advanced or Metastatic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2025 WCLC P1.11.35.
编辑:Leon
审校:Leon
排版:Kenken
执行:Squid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