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一位安徽人为兰州命名了一个非常高大上的地名
110年前,一位安徽人为兰州命名了一个非常高大上的地名——拱星墩!这是一个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虽然在东岗镇和盘旋路之间,但它的存在感极低。甚至让人们所忽略。偶尔从拱星墩路过,飞驰而过的汽车,让人来不及细究这个地方,也看不到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拱星墩记
在兰州城东,黄土高原的边缘,有一处地名,既带着边关的肃杀,又含着市井的烟火——拱星墩。
明万历元年(1573年),这里只是长城线上的一座戍台。夯土为基,外砌砖石,中留空膛,用以瞭望、传烽、屯兵。当时的人们称之为“空心墩”,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到了民国五年(1916年),甘肃督军张广建重修此墩,亲笔题下“拱星来朝”四字,从此“拱星墩”之名取代了旧称,寓意群星拱卫,地势不凡。
明清时期,这里是兰州东部门户的军事要地。史书载,除大、小“空心墩”外,还有辎重营、马队驻地,旌旗猎猎,号角长鸣。每遇敌情,墩上举火,狼烟直上,讯息在一日之内便可传至千里之外。
到了抗战时期,拱星墩的军事意义再度凸显。这里建起了拱星墩机场,成为中苏联合抗战的重要枢纽。史料显示,苏联援华的战机,多经此组装、检修后投入战场;中国飞行员也在此接受训练。机场内有修理厂、弹药库、油库,昼夜不息地为前线输送力量。
然而,拱星墩并非只有铁血。自清末民初起,这里便是兰州城东的商贸与文化中心。每逢节庆,“拱星墩戏场”锣鼓喧天,秦腔的唱腔在黄土高坡间回荡,《辕门斩子》《铡美案》等剧目,让军户与百姓一同沉浸在忠孝节义的故事里。
今日的拱星墩,早已从边关戍台变为城市街道。东部批发市场林立,商贾云集,车流如织,成为兰州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但在老街深处,仍能寻到些许旧影:残砖、夯土、被岁月磨平的青石,默默诉说着它从烽火到繁华的历程。
拱星墩,一座墩台,见证了明代戍边的烽火,亲历了抗战的风云,也拥抱了新时代的熙攘。它的名字,既是历史的注脚,也是兰州城的年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