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耀科大培养的是拥有颠覆性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
福耀科技大学首届 50 名新生刚入学,就抛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大一大二只上通识课,不上专业课,会不会学得多而不精?”
面对质疑,校长王树国的回答掷地有声:“如果我们只想培养胜任技术岗位的‘执行者’,根本没必要这么设计。我们要教学生做‘0 到 1’的开创者,而不是‘1 到 15’的追随者。”
这番话,揭开了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与传统高校截然不同的培养逻辑 —— 比起早早就扎进专业的 “一亩三分地”,它更想让学生先练就 “能开疆拓土” 的硬本领。
一、“0 到 1” 和 “1 到 10” 的差距,藏在大一大二的通识课里
王树国在新生第一课里,把创新分成了两类:“1 到 10” 的创新,是在已有技术基础上优化升级,比如把手机摄像头像素从 1 亿提升到 2 亿;而 “0 到 1” 的突破,是开辟全新领域,比如从无到有造出智能手机。
福耀科大要培养的,正是能实现 “0 到 1” 的人,而这类人才最需要的不是 “早学专业课”,而是扎实到能支撑跨界创新的基础知识。
这就是为什么学校在大一大二铺满了数理化、文史哲、创新思维等通识课。
比如数学不仅学课本公式,还要结合工程案例分析 “如何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文史哲不是单纯背知识点,而是训练 “从历史规律里找创新灵感” 的能力。
王树国用自己的经历举例:早年在法国做机器人研究时,他发现自己的数学和力学基础不够,只能暂停研究,去巴黎第六大学重新补修课程。“要是一开始基础没打牢,后来想深入研究都没底气,更别说突破了。”
传统高校让学生大一就上专业课,看似 “见效快”,实则容易把路走窄。就像学计算机的只盯着编程,学材料的只研究配方,遇到需要跨学科的新问题,比如 “如何用材料科学优化机器人结构”,就会束手无策。
而福耀科大的通识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先成为 “通才”,既能懂数学逻辑,又能理解工程原理,还能有文史哲的思辨力,这样未来才有能力去触碰 “没人走过的领域”。
二、先别急着选专业,给兴趣留够 “试错时间”
新生担心 “不上专业课会耽误时间”,但王树国反而觉得,大一大二不上专业课,是给学生 “避免选错专业” 的缓冲期。
传统高考报志愿时,很多学生要么跟着分数选专业,要么听家长建议,入学后才发现 “根本不喜欢”,但转专业难、换方向成本高,只能硬着头皮学四年,最后成了 “为了毕业而学习”,根本谈不上创新。
福耀科大的做法是,让学生在两年通识教育里 “慢慢找兴趣”。
比如学物理课时,有人发现自己对 “材料相变” 特别着迷,就主动跟着老师去实验室看材料测试;学计算机基础时,有人觉得 “人工智能算法” 比编程更有意思,就申请参加相关课题小组。
等到大二下学期选专业时,学生不是 “凭感觉瞎选”,而是基于两年的体验,清楚知道自己 “擅长什么、喜欢什么”,选专业时更理性,学起来也更有动力。
学校甚至不设 “转专业” 的说法 —— 只要修够某个专业的核心学分,就能拿该专业学位,学生完全可以 “跨专业修学分”。
比如学计算机的同时,修完材料科学的核心课程,毕业时既能做 “人工智能 + 材料” 的跨界研究,也能根据兴趣选择任一领域深耕。
这种 “先体验后选择” 的模式,比 “一考定专业” 更能让学生找到 “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的方向”,而这正是 “0 到 1” 突破的前提 —— 只有真心热爱,才会有持续创新的动力。
三、八年贯通 + 个性化培养,打破 “批量生产” 的魔咒
除了通识教育,福耀科大的 “八年制贯通培养”(本科到博士一气呵成),更是为 “0 到 1” 突破量身定制。
传统教育里,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壁垒森严,学生要花时间准备考研、考博,还得适应不同阶段的培养模式,很容易打断研究节奏。
而八年贯通直接打通这些壁垒,学生从本科开始就能跟着导师做长期研究,比如从大一开始参与某个 “新型材料研发” 项目,一直跟进到博士阶段,有足够时间把研究做深、做出突破。
更关键的是,学校彻底抛弃了 “批量生产” 模式。王树国说:“按一个标准考核学生的时代过去了。”
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培养方案 —— 喜欢科研的,导师会侧重带他做实验、写论文;想走产业路线的,企业导师会安排他去福耀集团等合作企业参与实战项目;甚至有人想跨界做 “科技 + 人文” 的研究,学校也会协调不同领域的老师组队指导。
这种模式背后,藏着曹德旺 “对标斯坦福” 的野心:“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去国外留学?为什么不能让国外学生来我们这里?”
斯坦福之所以能孕育出谷歌、苹果等巨头,核心就是培养了一批敢做 “0 到 1” 突破的人。
福耀科大想做的,就是在中国打造这样的土壤 —— 不急于让学生 “学专业技能赚钱”,而是先让他们练就 “能开创未来的本领”,等到他们毕业时,不是去 “抢现有的岗位”,而是自己创造新岗位、开辟新产业。
慢一点打基础,才能快一点冲巅峰
福耀科大让大一大二不上专业课,看似 “反常规”,实则是对创新规律的尊重。
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得越深,才能盖得越高;做创新,基础越扎实,才能走得越远。
现在很多学生急于 “学专业课、找好工作”,却忽略了:在技术迭代飞快的时代,“1 到 10” 的技能很容易被 AI 替代,唯有 “0 到 1” 的开创能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
王树国和曹德旺的野心,不止是办一所大学,更是想改变 “重技能轻基础” 的教育惯性。
对学生来说,大一大二的通识课不是 “浪费时间”,而是在为未来的 “突破” 积蓄力量;对教育来说,这种 “慢一点打基础” 的模式,或许才是培养顶尖创新人才的正确路径 —— 毕竟,真正能改变世界的突破,从来不是 “急出来” 的,而是 “稳扎稳打熬出来” 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