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力量巨大提升!9.3阅兵中,首次亮相的“巨浪-3”震撼人心,有效打击范围超过1万公里,一般用于实施二次核反击的有效手段,跟东风导弹一样,都是护国真理。
回溯中国潜射核导弹的发展,每一步都是“解决一个核心难题”的递进。
1965年,周恩来总理在国防科技会议上明确“要造能从潜艇里打出去的导弹”,第一代“巨浪-1”项目由此启动。
当时科研团队面临双重空白,一是固体燃料技术,液体燃料导弹体积大、加注时间长,根本无法适配潜艇,二是水下发射技术,导弹从海水压力环境中弹出后,如何平稳点火是世界性难题。
“我们在实验室里造了1:1的模拟发射筒,每天泡在海水里测试弹体密封性能,连吃饭都在海边的工棚里。”参与研制的老工程师后来在官方纪录片中回忆。
1982年10月7日,“巨浪-1”首次水下试射失败,导弹出水后因分离插头松动导致姿态失控。
5天后第二次试射,导弹精准命中千里外的靶场,中国成为第五个掌握潜射导弹技术的国家。
1988年,“巨浪-1”与092型核潜艇完成配套,尽管该艇初始水下噪音达150分贝(需靠消声瓦改进至120分贝),且导弹2700公里的射程仅能覆盖周边区域,但它实现了中国海基核力量“从无到有”的战略突破。
2019年国庆阅兵,“巨浪-2”的亮相标志着技术进入“从有到强”阶段。
根据航天科技集团公开资料,这款导弹采用新型复合固体燃料,基本型射程达7400公里,改进型提升至8000-9000公里,配套的094型核潜艇通过浮筏减震、七叶大侧斜螺旋桨等技术,噪音比092型降低30分贝。
但战略局限依然明显:要覆盖美国本土,094型必须穿越美日联合构建的“第一岛链”监控体系——从琉球群岛的声呐阵列到关岛的反潜机巡逻区,全程暴露在敌方反潜力量覆盖范围内,生存风险极高。
正是这种“射程不够需前出,前出又不安全”的矛盾,推动科研团队将“射程突破1.2万公里”列为“巨浪-3”的核心目标。
2025年公开的“巨浪-3”,彻底解决了这一战略痛点。
通过两大官方披露的技术革新:一是采用“高能硝酸酯增塑聚醚推进剂”,能量密度比“巨浪-2”的推进剂提升15%,二是优化三级火箭发动机结构,第三级发动机壳体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重量减轻20%。
双重改进让导弹在与“巨浪-2”尺寸基本一致(直径1.8米、长度13米)的情况下,射程跃升至12000-13000公里——不仅比美国“三叉戟Ⅱ”D5(11300公里)远700公里,比俄罗斯“布拉瓦”(9500公里)远2500公里,更实现了“从中国领海发射覆盖全球”的战略能力。
更关键的是,它与094A型核潜艇的“无缝对接”并非简单适配,官方技术解读显示,094A型改进了导弹发射筒的减震缓冲装置,升级了火控系统的目标解算速度,使“巨浪-3”的水下发射准备时间缩短40%,配合“惯性制导+星光制导+北斗三号卫星辅助修正”的复合制导体制,以及分导式多弹头(MIRV)和机动突防技术,导弹命中精度可达圆概率误差100米以内。
此前,中国海基核力量因“巨浪-2”射程不足,需依赖核潜艇前出大洋才能形成有效威慑,而“巨浪-3”配合094A型在南海堡垒海域的隐蔽巡航,无需突破岛链即可覆盖全球目标,彻底消除了核潜艇的生存风险,让中国二次核反击能力从“理论存在”升级为“实战可信”。
还有另一条好消息,根据《中国船舶报》披露的船舶工业发展规划,096型战略核潜艇已进入建造阶段,该艇采用泵喷推进系统(替代传统螺旋桨),配合新型消声瓦和主动降噪技术,水下噪音目标接近海洋背景噪音(90分贝),水下排水量近2万吨,可搭载16-24个导弹发射筒,除兼容“巨浪-3”外,还预留了新型潜射导弹的适配空间——外界基于官方披露的“多弹头分导、高超音速突防”技术进展推测,未来可能搭载的“巨浪-4”,或将进一步提升射程与突防能力。
从“巨浪-1”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到“巨浪-2”突破“够不够远”的瓶颈,再到“巨浪-3”实现“安不安全”的跨越,中国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潜射核导弹领域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这些国之重器的每一次进步,不仅是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见证,更是守护国家和平发展的坚实屏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