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突破血脑屏障,鞘内化疗精准打击癌细胞。
撰文 | 枭野
肺腺癌软脑膜转移是一种神经系统并发症,预后极差,传统治疗下中位总生存期(OS)通常仅为2-3个月,临床处理极为棘手。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传统全身化疗及靶向药物在脑脊液中的浓度极低,疗效有限。鞘内注射化疗作为一种直接向中枢神经系统递送药物的局部治疗方式,为克服这一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近日召开的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领衔开展的研究“鞘内培美曲塞(IP)治疗肺腺癌软脑膜转移:疗效与液体蛋白质组学研究”(摘要号:MA.03.06)在大会上重磅公布最新成果。不仅证实了IP治疗的生存获益,更开创性地发现了潜在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医学界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图1:研究标题
鞘内注射培美曲塞为软脑膜转移患者带来生机
研究团队回顾性分析了157例伴有软脑膜转移的晚期肺腺癌(LUAD)患者。其中54例接受了鞘内培美曲塞治疗(IP组),103例未接受该治疗(非IP组)。IP组患者进一步分为达到部分缓解(PR)的应答者(R)和疾病稳定(SD)或疾病进展(PD)的无应答者(NR)。采用Olink免疫肿瘤学面板对配对的基线血浆和CSF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在两组之间进行差异表达蛋白(DEP)分析。为减少选择偏倚,采用1:1倾向评分匹配(PSM)方法,最终匹配出41对基线特征相似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IP组患者接受培美曲塞鞘内注射治疗,具体方案为:培美曲塞10-50mg(根据体表面积调整剂量)加地塞米松2-4mg,通过腰椎穿刺或Ommaya囊注入蛛网膜下腔。治疗方案分为诱导阶段和维持阶段:诱导阶段每周1-2次,连续2-3周;维持阶段每2-4周一次,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研究的主要终点是OS,次要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和安全性。
图2:研究设计
生存显著改善,重症患者获益更佳
多变量Cox回归显示,IP治疗可降低死亡风险(HR=0.427,p=0.022),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3-4分则提示更高的死亡率(HR=2.737,p=0.005)。IP组的生存获益在ECOG 3-4亚组中尤为明显,中位OS分别为11.2个月和2.5个月(IP组vs非IP组,p=0.0029)。
图3:OS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IP治疗是改善伴有软脑膜转移的LUAD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尤其可作为ECOG 3-4分患者的挽救性治疗。这一发现对于重症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类人群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
生物标志物:预测疗效的新工具
除此之外,研究对18例患者[8例应答者(PR)vs10例无应答者(SD=8,PD=2)]的Olink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较低的血浆MCP-2水平和较高的CSF ARG1水平可显著区分应答者和无应答者(AUC分别为0.873和0.875)。
图4: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
结果表明,IP治疗反应可能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确定的CSF和血浆生物标志物进行预测。这一发现意味着, 未来可能通过微创液体活检筛选优势人群,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避免无效治疗带来的毒副作用和经济负担。
董晓荣教授在汇报中表示:“肺腺癌软脑膜转移虽然仍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但鞘内注射培美曲塞为代表的局部治疗策略带来了新的希望。本研究证实,对于肺腺癌软脑膜转移患者,IP可显著改善总生存,尤其是ECOG 3-4分的重症患者,中位OS从2.5个月延长至11.2个月,死亡风险降低57%。”
“此外,2025年WCLC上报告的这项研究不仅证实了其生存获益,更开创了生物标志物预测疗效的新方向。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软脑膜转移患者将迎来更多治疗选择和生存机会。”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