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3日讯9月12日,“见证河湖蝶变 共建美丽山东”媒体行记者团走进日照市的日照水库。漫步日照水库岸边,环库绿道蜿蜒延伸,3.6万亩涵养林层林尽染,清澈湖面波光粼粼,消失十余年的中华凤头燕鸥时而掠过水面——如今这幅“水清、岸绿、鸟栖、民富”的生态画卷,正是日照水库从“生态机制待建”到“美丽河湖标杆”的生动蜕变。
近年来,日照市委、市政府精准把握水库生态现状,以“治未病、谋长远、施系统、建久安”为思路,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长效机制建设,跳出“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统筹推进高标准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水源地治理的优异答卷。
三大抓手破题:筑牢生态与发展双防线
生态优先,守好水源安全“生命线”。该市以规划为引领,编制实施《日照水库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方案》等政策文件,划定“水源涵养红线、亲水活动蓝线、生态产业绿线”,为开发建设划好“生态边界”。同时铁腕推进系统治理:关停拆除水源地上游191家石材加工业户的231台大锯,清退禁养区800余家畜禽养殖户;建成3800亩人工湿地、50公里环库绿道,构筑起环库生态安全屏障,让水库生态“底子”越打越牢。
生态融合,激活绿色发展“新引擎”。坚持“以绿生金”,推动“水源保护产业化”与“产业化推动水源治理”同频共振。在产业布局上严控开发强度与方式,构建起特色生态产业链:打造生态渔业-平台销售闭环,推广不用农药、化肥的“六不用”生态种植业,发展“旅游+文创”特色旅游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生态为民,织密群众增收“幸福网”。以乡村振兴为引领,将生态产业作为“反哺”群众的抓手,开展“绿色扶贫”行动:通过土地流转、景区务工、项目运营等渠道,带动环库群众人均年增收超5万元;同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消除、粪污资源化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群众从“要我护水”转变为“我要护水”,凝聚起共治合力。
蜕变成效显著:人水和谐迈入新阶段
如今的日照水库,生态“颜值”与民生“福祉”双向提升。在水生态恢复上,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Ⅲ类以上,平均水位较2015年提升7.32米,保障了全市50多万人饮水安全及下游傅疃河6000万立方米生态流量;消失十余年的中华凤头燕鸥重现,环湖植物缓冲带年减少土壤流失18万吨,森林覆盖率较2015年增长30%,生态活力持续迸发。
在污染防控上,水库汇水范围内3.9万亩土地实现“三零”管理——高污染企业零准入、农村生活污水零直排、农药化肥零入库,每年减少化肥使用8500吨、农药34吨,从源头切断污染链条。更重要的是,流域保护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公众的景观、休闲需求得到满足,获得感与幸福感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人水和谐”。
经验可鉴:为水源地治理提供“日照方案”
作为城市水生态保护的“生态高地”,日照水库的治理实践极具示范意义。通过强化“两山”转化长效机制,该市一揽子解决了生态退化、资金难续、合力不足等痛点,实现了美丽河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这一“统筹保护与发展、兼顾生态与民生”的治理模式,为全国城市水源地美丽河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日照方案”。
从曾经的“长效机制未立”到如今的“生态良性循环”,未来,日照水库这片碧水将继续滋养城市发展,书写更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篇章。
闪电新闻记者 钱云飞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