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3日讯近日,“见证河湖蝶变 共建美丽山东”媒体行记者团走进泰安肥城市的康汇河。
漫步泰安肥城市康汇河畔,碧波荡漾的河水映着两岸绿意,康王河国家湿地公园里草木葱茏,不时有飞鸟掠过水面——很难想象,这条被誉为肥城“母亲河”的河流,曾因污染一度沦为劣Ⅴ类水体。如今,通过系统性治理,康汇河实现华丽转身,不仅水质跃升至Ⅲ类,更成为黄河流域中下游生态系统的亮眼“明珠”。
康汇河由康王河与汇河组成,全长90.8公里,经大汶河、东平湖汇入黄河,其中康汇河湿地公园至衡鱼大桥段24公里,兼具生态与景观功能。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县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推进,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叠加污染,让这条母亲河“伤痕累累”,生态功能严重受损。为还母亲河清澈容颜,肥城市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控污染、增水源、推修复、严管控”为抓手,打响康汇河治理攻坚战。
铁腕治污,切断污染源头
治理的第一步,是向污染“亮剑”。肥城市先后关停沿河“散乱污”企业535家,整治入河排污口859处,推动阿斯德化工、化肥厂、磷铵厂3家化工企业“退城进园”整体搬迁,从源头减少工业污染。同时,建成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2万吨,配套管网114公里;投资5.5亿元升级肥城化工产业园污水处理设施,建成3公里综合管廊、24公里“一企一管”,新建日处理1万吨的工业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湿地,构建起系统化控污体系,让污水“无处遁形”。
活水润河,构建现代水网
“有水才有灵”,为解决河道基流不足问题,肥城市将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纳入生态补水体系,编制《肥城市水系连通规划》,南调汶河水入康汇河。投资2.87亿元实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改造、田山灌区(肥城)干渠与河湖连通一期工程,打造“河河连通、河库连通、库渠连通”的现代水网。值得一提的是,投资2.6亿元建成的再生水厂,日产6万吨高品质再生水。“我们把康龙、康汇、中节能三座污水处理厂的尾水集中处理,通过超滤+反渗透双模法,让总溶解固体≤50mg/L,供给化工园区、石横电厂等企业作生产用水。”肥城康润水务有限公司经理王培博介绍,这一举措每年可节省地下水资源2100万立方米,既解了企业“水荒”,又涵养了地下水源。
生态修复,重塑河道颜值
在控污、补水基础上,肥城市持续推进生态修复,让河道“焕新颜”。投资4.7亿元实施康汇河干支流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整治河岸线38公里,新建湿地1480亩;投资1.6亿元建成康王河国家湿地公园,修复湿地168公顷,水域面积达61.3公顷,成功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2024年泰安市六五环境日期间,康汇河还作为主会场开展“放鱼养水”活动,通过“以鱼控草、以鱼抑藻、以鱼净水”,进一步提升水体自净能力,让绿色生态廊道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
智慧管控,压实保护责任
治理成效的长效保持,离不开严格管控。肥城市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打造“肥城碧水”智慧监管平台,查处涉河违法事项39处,清理建筑生活垃圾1.2万吨。同时,将康汇河流域划分为6个管控单元,布设6座水质自动监测站、40余处视频监控,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构建“污染源——排污口——水功能区——水质断面”全链条管理机制,让每一段河道都有“管家”,每一处污染都能“早发现、早处置”。
如今的康汇河,实现了从“黑臭”到“清亮”的蝶变:水质稳定达到Ⅲ类,自然岸线率64%,常年有水;再生水利用破解企业用水难题,支撑产业绿色发展;康王河湿地公园内现有维管植物129种、脊椎动物108种,生态活力十足。伴随着母亲河的重生,肥城市也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
作为工业型城市河道治理的典型样本,肥城市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系统治理激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活力。这条重焕生机的康汇河,不仅是肥城生态改善的“见证者”,更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为更多工业城市河道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肥城经验”。
闪电新闻记者 钱云飞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