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与西贝之争持续发酵,舆论场出现一边倒现象!
调查显示,近九成网民支持罗永浩立场,而餐饮界多位重量级人物则公开声援西贝董事长贾国龙。
围绕预制菜的争议只是表象,罗永浩设立的十万奖金悬赏或许将揭开更深层的行业秘密。
随着事件深入,更多类似西贝的餐饮品牌,正在被推到聚光灯下接受审视……
令人意外的是,素来评价两极分化的罗永浩,此次却获得了压倒性支持。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源于罗永浩发布的一则网络动态。
9月10日晚间,罗永浩与友人在首都某西贝门店共进晚餐,15道菜品总计消费785元。
用餐结束后,这位科技圈名人随即在社交平台发表长文,直言"全是预制菜",并称"令人作呕"。
这本是一次普通消费吐槽,按理说不至于引发广泛关注。
毕竟餐饮体验本就因人而异,很难有统一标准满足所有食客。
虽然部分网友表示共鸣,但初期并未形成规模效应。
转折出现在西贝掌门人贾国龙的强势回应,似乎有意借势营销。
他通过公开渠道反驳称,罗永浩所点15道菜均非预制菜,并扬言将采取法律手段。
更进一步指出,用餐时罗永浩曾称赞菜品,离店后却反向发声,存在言行不一。
还强调其点的菜品中有两盘未吃完,是因为用餐过量所致。
言下之意,质疑罗永浩故意抹黑企业形象。
这场隔空交锋迅速升级,当夜便引发罗永浩与贾国龙直接对话。
短短数小时,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榜单,素有争议的科技红人。
在这次直播互动中,意外收获大量正面评价,弹幕区呈现罕见赞扬景象。
就连当事人也坦言不适应这种氛围,提前结束了直播。
随着直播热度攀升,事件持续发酵,多家主流媒体介入调查西贝供应链真相。
某媒体记者开启现场直播,全程记录在该品牌用餐全过程,表情管理难掩尴尬。
直播过程中,不少网友敏锐发现,后厨以深口锅具为主,基本都是加热设备。
整场制作仅有一道菜使用炒锅,五分钟快速出餐,甚至出现明显调味缺失。
离开餐厅时,记者并未表现出满意情绪。
网友戏称这种操作犹如"自毁式证明"。
原本想澄清事实,反而暴露了更多疑点,让公众对后厨真实状况产生更大怀疑。
随后网络涌现大量相关视频,令网友忍俊不禁。
镜头显示,整洁的料理台竟找不到基础调味料,传统三件套"盐酱油醋"集体缺席。
对比其他厨师分享的后厨视频,这里更像是摆拍现场而非真实操作间。
罗永浩随即发起十万悬赏征集相关证据,很快有网友晒出西贝专用预制菜包装。
更有网友翻出央广网2022年报道,明确标注该企业为预制菜生产单位。
截至9月13日,这场论战已持续四天,热度不减反增。
尽管双方各有动作,但在公众认知中,"西贝使用预制菜"已成定论。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预制菜的界定,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出台新规已有明确定义。
但官方标准主要针对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品类,未涵盖餐饮渠道。
换言之,即便使用相同菜包,只要通过中央厨房配送至门店,就不算法律意义上的预制菜。
根据连锁经营协会统计,我国连锁餐饮中,超七成门店已建立中央厨房体系。
多数菜品都在中央厨房完成初步加工,再运输至门店进行最后烹制。
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这种流程与消费者购买的预制菜并无本质区别。
在这场舆论博弈中,公众明显更倾向罗永浩立场。
值得注意的是,贾国龙获得众多餐饮企业家支持,知名企业家于东来曾公开发声后又撤回。
这暗示可能存在行业普遍现象,远非个别企业行为。
归根结底,消费者真正介意的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虚假宣传问题。
以西贝为例,15道菜品定价700余元,同等菜品在现制餐厅根本达不到这个价位。
就像蜜雪冰城,尽管使用大量科技元素,但定价策略始终与产品价值匹配!
目前事件仍在持续发展,原本意图借势营销的贾国龙,恐将面临反噬。
本就处于调整期的西贝品牌,此刻遭遇的信任危机或将带来更大冲击。
对于这场风波,您又有何见解?欢迎参与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