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结婚还会买钻戒吗?它是史上最大的骗局之一,如今正在崩盘。曾经象征权贵的“非洲之星”,还镶在英国权杖上,但它的徒子徒孙们正经历价格雪崩、无人问津的惨剧。越来越多人看懂自己购买的根本不是爱情和永恒,而是一场精密操控的商业幻觉。
戴比尔斯垄断全球钻石矿,河南用培育钻技术颠覆行业,天然钻价格迎来崩盘,批发价两年暴跌40%,戴比尔斯价格下调25%还是卖不动。当全球结婚率不断走低,“一颗永流传”的话术还能骗得了谁?
我是秀秀,带你越过现象看本质。大家知道钻石的本质是什么吗?
它和你写字用的铅笔笔芯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碳元素构成。之所以一个软的能写字,一个硬的能划玻璃,关键差异在于它们形成的环境。
天然钻石诞生在地幔深处,距离地面至少140公里,那里的温度超过1300摄氏度,压力相当于120辆重型坦克压在你身上。在这种极端条件下,碳原子被迫排列成致密结构,历经数亿年地质活动,最后借助火山喷发来到地表。
正因为形成如此艰难,在17世纪之前,全球只有印度能产出少量钻石,年产量仅几公斤。那时它是皇室专属,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但后来,巴西南非相继发现大型矿脉,尤其是1888年,南非发现相当于23个足球场大的钻石矿,彻底改变了行业格局。
当时,英国商人罗德斯敏锐意识到,如果钻石像普通矿石一样大量面世,将无法一直维持高价。于是,他联合资本方成立戴比尔斯公司,开始执行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全球收购钻石矿。无论何处发现新矿,戴比尔斯都不惜重金收购,严格控制产量,制造稀缺假象。鼎盛时期,全球90%的钻石矿都在其掌控中。明明地球钻石储量足够,每人都能分到不少,他们却刻意控制出货量,把碳结晶炒成天价奢侈品。
为了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支付天价,仅仅控制供应还不够。1947年,戴比尔斯推出了足以载入史册、如今家喻户晓的营销策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他们通过广告、电影植入等方式将钻石与爱情绑定,甚至制定出“3个月工资买钻戒”的消费标准——不买就是不爱,买的小就是爱的不够。
更绝的是,这一招连二手市场都算计了进去:“一生唯一的真爱转卖可不吉利。”为了证明对爱人的坚贞,消费者对钻石回收羞于启齿,有口难辩,间接掩饰了钻石出专柜即贬值70%的短板。这哪是购买宝石,分明是在缴纳“爱情税”。
这套组合拳的效力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河南用黑科技打破了垄断,一座小县城的创新技术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你们满世界开采在地下等待了数亿年的原矿,我们在实验室几周就能培育出来。高温高压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两种技术,生产出的钻石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与天然钻石完全一致,连专业仪器都难以区分,但价格只有天然钻石的十分之一。
2023年,中国人工钻石产量已占全球50%,其中80%产自河南,一家工厂一年的产量甚至超过南非一个矿区的年产量。最开始,钻石行业“化石人”极力排斥人造钻石,希望以此维护自身天然钻业务的利润。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此前对钻石的官方定义也指出,必须天然,暗示只有地底开采的才是真钻石。
但是这招被不按套路出牌的印度一下子搞崩了——印度把天然钻和人造钻混在一起卖,监管机制根本查不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从此,人造钻石也成了官方认证的正品钻。
戴比尔斯一边公开批评人造钻“没有情感价值”,一边悄悄推出自家人造钻石品牌Light Box,希望挽回颓势,但为时已晚。钻石批发价两年暴跌超40%,经销商大规模转行,印度切割厂库存堆积如山。
曾经暴利的DR钻戒2023年净利润暴跌90%,年轻人更是用实际行动表态:结婚率持续走低,即便结婚也转向更加保值的黄金或体验式消费的旅行。社交媒体上也有越来越多人清醒发言:“都是碳元素,不交智商税。”
当骗局被科技戳穿,当故事被理性看破,钻石价格崩盘,其实早已注定,再华丽的营销也不可能一直支撑虚假的价值。未来除了少数稀有彩钻还能作为收藏品,普通白钻注定回归“玻璃价”。就像瑞士机械表被智能手表冲击一样,所有依靠信息不对称和虚假稀缺维持的奢侈品,最终都会被时代淘汰。
说到底,钻石从来不是爱情的必需品,它的价值不在柜台里,不在广告中,只在于你是否愿意相信这个持续百年的商业叙事。当你的消费观念真正清醒,就可以轻松看破:一颗碳组成的石头,不会“恒久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