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药理学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尤其擅长系统性阐释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机制。然而,随着研究要求不断提高,单一的网络药理学方法逐渐凸显其局限性。研究者日益倾向于采用整合“多组学技术、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策略,不仅显著增强机制挖掘的深度与结论的可靠性,也为中医药理论的科学阐释及临床转化提供更为坚实的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撑。今天为大家带来的这项研究,综合运用网络药理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结合体内外实验验证,系统揭示了健脾益肾方(JPYS)通过调控氨基酸代谢与巨噬细胞极化交互作用减轻肾脏炎症损伤的机制,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CKD)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研究亮点:
1.多组学整合策略
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多组学验证-体内外实验”一体化策略,通过RNA-seq、蛋白质组、代谢组三重组学数据交叉验证,全面解析健脾益肾方的作用机制,极大提升了研究的系统性与可靠性。
2.聚焦免疫代谢新视角
创新性地从“代谢-免疫”交叉视角入手,发现健脾益肾方通过调节甜菜碱介导的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通路,影响巨噬细胞M1/M2极化,从而减轻肾脏炎症和纤维化。
3.临床转化价值突出
研究不仅明确健脾益肾方的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还通过生存分析、免疫浸润关联和体外功能实验验证其调控免疫微环境与改善预后的潜力,为健脾益肾方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扎实数据支撑。
(中药复方机制不明确?网络构建冗余难以解释?欢迎咨询我们,提供专业的中药网络药理学与多组学整合解决方案!)
题目: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ulti-omics validation of the Jianpi-Yishen formula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研究思路梳理:
本研究整合网络药理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方法,结合体内大鼠模型和体外THP-1巨噬细胞模型,系统分析健脾益肾方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其在慢性肾脏病免疫微环境中的调控机制,并通过分子实验与代谢通路分析进行多维验证。
主要结果:
1.网络药理学预测作用靶点与通路
从TCMSP中获得健脾益肾方(黄芪、白术、山药、肉桂、砂仁、丹参、大黄、甘草)活性成分224个,药物靶点227个,与慢性肾脏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224个共同靶点,GO分析设置分析条件得BP/MF/CC中前6个显著富集项,“BP入口靶点”网络图中有11个靶点与巨噬细胞活性相关。
2.健脾益肾方改善慢性肾脏病大鼠肾功能与病理损伤
健脾益肾方显著降低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减轻肾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病变。
3.健脾益肾方调控巨噬细胞浸润与极化
免疫组化显示JPYS下调CD68(总巨噬细胞)、CD86(M1型)和CD206(M2型)表达,提示其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状态。
4.多组学揭示氨基酸代谢为核心机制
RNA-seq:132个差异基因,富集于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通路;
蛋白质组学:599个差异蛋白,富集于免疫系统与代谢通路;
代谢组学:甜菜碱、甘氨酸、丙氨酸等7种代谢物显著上升,提示健脾益肾方调控氨基酸代谢。
5.体外验证健脾益肾方调控巨噬细胞代谢
健脾益肾方处理显著上调M1巨噬细胞中色氨酸水平、M2巨噬细胞中甜菜碱水平,进一步证实其通过代谢重编程影响免疫表型。
点评:
本研究成功整合网络药理学、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四大技术平台,结合体内外实验验证,系统揭示了健脾益肾方通过调控“氨基酸代谢-巨噬极化”轴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机制。不仅深化了对健脾益肾方作用机制的理解,也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了新的代谢-免疫调控视角。
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结合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等技术,解析健脾益肾方在肾脏不同细胞类型中的特异性作用,推动其向临床精准用药转化。
延伸服务提示:作为TCMSP官方团队,我们不仅提供系统药理学与网络药理学前沿方法培训,还可为您提供从复方机制解析、多组学数据整合、AI辅助组方设计,到动物实验验证的一站式科研支撑服务。我们拥有自主研发的数据库平台、高性能计算服务器与多年项目实战经验,涵盖中药单味药、复方、民族药等多个研究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