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斯·罗伊斯这家公司,在航空发动机圈子里算得上老江湖了,早年风光无限,可后来也经历过大起大落。尤其是对中国市场,从一开始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肯松口合作。
结果呢,疫情一闹腾,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倒好,主动跑来中国建厂,还打包票说要把生产线搬过来。这转变来得太快,像过山车一样。如今中国航空市场成了香饽饽,谁都想分一杯羹。
老牌巨头从巅峰到低谷的那些年
罗尔斯·罗伊斯这名字一听就带劲儿,1906年由亨利·罗伊斯和查尔斯·罗尔斯在英国曼彻斯特合伙搞起来的,本来是做汽车的,很快就转战航空发动机领域。
二战时期,他们的梅林发动机装在喷火战斗机上,帮英国空军立下汗马功劳,那时候公司蒸蒸日上,技术积累厚实。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公司接了洛克希德公司的大单子,开发RB211涡扇发动机,本以为是笔好买卖,谁知成本超支得一塌糊涂。
1971年2月4日,公司正式宣布破产,欠债超过6000万英镑,英国政府一看这可是国家战略资产,不能就这么倒了,赶紧出手干预,把公司拆分成两块。
一块是航空发动机、船舶动力和核装置业务,继续叫罗尔斯·罗伊斯控股有限公司;另一块汽车业务独立出去,1973年卖给维克斯公司,后来又转手给大众集团,最终劳斯莱斯和宾利品牌落到宝马手里。
从那以后,拆分后的罗罗公司专攻航空领域,靠着Trent系列发动机站稳脚跟,成了全球三大发动机巨头之一。2017年的时候,他们的市场份额排第二,航空业务占七成,其中军用订单占四分之一,日子过得红火得很。
可这份红火也养成了傲气,尤其是对中国市场。2005年,中国航空业刚起步,技术上还有差距,积极找罗罗合作,想学点先进东西,提升自家能力。
那时候罗罗正牛气冲天,根本不把中国当回事儿,只肯卖产品,不肯分享核心技术。担心一合作,中国人学得太快,就成对手了。
结果呢,他们在西安搞了个合资公司,叫西安罗罗航空发动机部件有限公司,主要做些涡轮叶片和简单零件加工,维修也只限于外围活儿,核心机密死守不放。
这合资从1998年就开始谈,但真正落地是2005年左右,罗罗只投了少数股份,控制权牢牢攥在手里。说白了,就是把中国当销售市场和廉价加工基地,不肯平等对待。
早些年,罗罗在中国还有其他小动作,比如给中国下单50百万美元的发动机零件订单,但那也是单向的买卖,没技术转移的诚意。全球航空业那时还是西方一家独大,中国飞机全靠进口发动机,罗罗他们稳坐钓鱼台,技术封锁玩得溜。
直到2010年代,中国大飞机项目启动,C919开始研发,罗罗的态度还是老样子,合作大门紧闭,只肯谈谈维修服务。这么拖着,罗罗赚了钱,但也埋下了隐患,因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早晚会自己搞出名堂。
疫情重锤下的死扛到底
2020年,新冠疫情像当头一棒,全球航空业直接瘫痪,航班取消大半,飞机订单雪崩式下滑。罗罗首当其冲,上半年收入直降四分之一。
原本计划生产的450台发动机只交付250台,全年亏损高达54亿英镑。股价在伦敦交易所暴跌6.6%,逼近2008年金融危机的最低点,还成了富时100指数里跌幅最大的公司。
为了止血,他们一刀切裁掉9000名员工,占全球总数的17%,民用航空部门裁员最多,占一半以上。甚至开始卖资产,勉强维持。
全世界航空公司疫情期间亏了3200亿美元,罗罗一个人就扛了200亿,破产的影子晃来晃去。可就算这样,中国市场伸出手来想合作,罗罗还是咬牙拒绝。
2020年,中国航空业相对恢复快,国内航线客流量很快就反弹,他们内部报告算过,中国发动机维修和生产业务每年能带来3亿英镑利润。
这对濒临绝境的罗罗来说,简直是救命钱。但公司高层骨子里那股技术优越感没破,公开表态“宁愿破产也不合作”,技术封锁的帽子戴得死死的。
为什么这么倔?一方面是怕中国学去技术,C919已经首飞,证明中国人有实力;另一方面,疫情让全球供应链乱套,罗罗自己内部也乱成一锅粥,裁员通知发下去,工厂闲置,员工人心浮动。
中方想深化西安合资,扩展到核心维修,罗罗直接关门。结果呢,疫情后全球复苏慢吞吞,中国却成了亮点,国内航班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预计未来20年需要数千架新飞机,发动机需求爆棚。罗罗的军用订单还行,但民用业务血亏,2021年继续亏损,债务堆积如山。
2022年,他们勉强稳住,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这时候罗罗的傲慢开始松动,因为中国不光是买家,还在芯片和高科技领域突飞猛进,2024年芯片出口额破万亿,成了全球最大出口国。这让罗罗意识到,继续封锁下去,自己先玩完。
中国自主研发的CJ-1000发动机已经在测试,C919投入商业运营,打破了国外垄断。罗罗的“技术壁垒”不再牢不可破,市场压力逼他们低头。疫情这锤子砸醒了不少老外企业,中国从“跟跑”变成“并跑”,谁忽略谁吃亏。
北京建厂背后的180度大转弯
转眼到2023年,罗罗的态度来了个大翻盘。9月1日,他们和国航在北京首都机场附近破土动工,建北京航空发动机服务有限公司(BAESL),这是罗罗在中国大陆第一家发动机维护、维修和检修(MRO)工厂,双方各持50%股份。
投资22亿多人民币,占地8万平方米,专注Trent系列发动机,计划2026年正式运营,到2030年代中期满负荷,能支持250台引擎的年检修量。罗罗明确承诺把部分核心生产线搬过来,包括装配和测试设施。
这事儿在业内炸了锅,因为以前罗罗在中国只搞外围加工,现在直接把生产线迁入,等于把命根子部分交给中国市场管。为什么这么大方?
一方面,中国航空市场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订单源源不断;另一方面,罗罗财务还紧巴巴,2023年虽有起色,但债务重组刚起步,需要稳定现金流。中国维修业务能带来大笔收入,帮他们渡过难关。
这合作不是突然的,2022年9月就签了协议,但真正推进是2023年。罗罗高层访华,谈妥细节,强调这是“双赢”。他们还表达了参与中国大飞机项目的兴趣,特别是CR929远程宽体客机。
CR929本来是中俄合作,2018年启动,罗罗那时就和中方谈引擎供应,Trent 7000系列是热门候选。为赢得合同,罗罗甚至在2019年提出在中国建装配线,现在兑现了。
虽说2022年后俄罗斯因地缘问题退出,中国单干继续推进CR929,罗罗的承诺正好赶上趟儿。这转变的根儿在于,中国实力上去了。
C919成功首飞,打破垄断,罗罗知道,不合作就出局。建厂后,罗罗能本地化服务,降低物流成本,抢占市场份额。中国呢,借机学先进维修经验,完善产业链。
这厂一建,罗罗的全球MRO网络就更全了,他们在中国还有苏州的mtu发动机组装厂、西安的零件合资、上海的办事处,布局越来越深。2023年协议里,罗罗同意技术转移一部分,员工培训也跟上,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合作落地后的新格局与长远考量
快进到2025年9月,这北京厂已经接近尾声,罗罗官方说年底就能试运营,首家大陆MRO设施落地。进展顺利,设备陆续运入,技师团队在培训,本地员工招聘800多人。罗罗从中尝到甜头,2025年财报预计盈利转正,债务压力减轻,中国订单拉动明显。
CR929项目推进中,罗罗的引擎集成讨论热烈,2025年珠海航展上,他们展示Trent XWB模型,强调与中国合作的潜力。话说,这不光是建厂,还牵扯到更广的生态。
罗罗的汽车部门也受益,中国定制订单涨了10%,mtu柴油机在玉柴合资生产,应用到数据中心和船舶。全球航空复苏,中国贡献最大,预计20年采购需求旺盛,罗罗的市场份额稳住第二。
但这合作也不是一帆风顺,得警惕点儿。罗罗以前的封锁心态没完全消,建厂虽承诺生产线,但核心知识产权还留一手。
业内有人分析,他们来中国不光为钱,还想通过本地化制约中国自主研发速度,毕竟C919用的是LEAP引擎,但未来CR929如果全用罗罗的,就能卡脖子。
中国航空业崛起快,自主率在提高,CJ-1000测试成功,产业链本土化加速。罗罗这步棋,表面互利,底下是战略博弈。中国市场大,吸引力强,但合作得睁大眼睛,条款要严谨。
长远看,这事儿推动全球航空业更平衡,西方巨头不得不适应东方崛起。罗罗从破产边缘爬起来,靠的就是中国这块肥肉,但中国也借力打力,技术水平蹭蹭往上窜。
说到底,市场说了算,谁硬扛谁倒霉。未来几年,罗罗在中国投资还会加码,或许更多生产线落地,但中国自己的发动机产业也不会停步。
航空这行,技术迭代快,合作是常态,但自主才是王道。这转变告诉我们,国际生意没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