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诗句道出了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厚重历史。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抒发出以纯净无瑕的冰心自喻,表达坚守高洁品格、表里澄澈的精神境界。
洛阳,十三朝古都,这座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中原腹地的城市,北依黄河,南靠伏牛山,东临嵩岳,西接秦岭,自古便是“天下之中”的交通要冲。如今,在这片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上,一代代公路人用汗水与智慧编织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续写着新时代的交通事业诗篇与传奇。
配图
山河形胜与路网纵横
洛阳地形复杂多样,山区、丘陵、平原各占约三分之一。多元化的地形,也为这篇具有风韵历史文化大地带来了风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与人文胜地。
河洛大地,壮美洛阳。山川秀美的自然景观,也给河洛大地的公路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洛阳市公路总里程已突破2万公里,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干线公路为脉络、农村公路为毛细血管的现代化路网体系。连霍高速、二广高速等国家干线穿境而过,G310、G208等国省道纵横交错,四好农村路通村达户,为洛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养路人的日常与非凡
要想富,先修路;城乡发展,交通先行。在这庞大路网的背后,是河洛大地成千上万名公路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和日夜坚守。他们中有常年奔波在崇山峻岭间的山区养路工,有负责特大桥梁和长大隧道养护的技术专家,也有守护千里平原公路的日常养护队伍。
这其中,洛阳嵩县公路中心酒店道班仝海伟三十五年如一日,坚守公路事业,把前半生奉献给公路事业,爷孙父子三代养路人;坚守伏牛山巅,被誉为伏牛山巅夫妻道班,栾川林子口道班的孙海鹏张俊丽夫妇,把道班变成过路司机的歇脚点,骑行人的旅途驿站……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先进典型是洛阳公路人的缩影。
配图
配图
行业风貌与时代新篇
在与洛阳公路人的接触中,走进他们生活和工作,聆听他们的内心故事,他们讲述过路发展和变化。
如今,洛阳公路人早已告别“一把扫帚一把锹”的传统作业方式,向着机械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快速发展。
从他们的介绍中,可以感受到公路系统拥有各类专业养护设备的现状,也彰显机械化养护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同时,通过持续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技术创新活动,培养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养护队伍。
公路,三分建,七分养。日常的公路养护,保证公路畅通与交通安全。
在应急抢险中,洛阳公路人更是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无论是2018年暴雪封路、2021年汛期水毁,还是日常的突发事件,公路应急抢险队伍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抢通生命通道,被誉为“洛邑铁军”。
配图
中原公路事业的中坚力量
洛阳,经济、文化、文旅等等,在全省前茅。
在河南省公路事业格局中,洛阳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全省西部交通枢纽,洛阳承担的国道干线养护里程居全省第二位,山区公路养护难度和工程量更是名列前茅。洛阳公路人在长大隧道运营管理、山区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干线公路智能化养护等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多次在全省推广交流,为河南公路事业发展贡献了“洛阳智慧”“洛阳模式”“洛阳力量”。
特别是近年来,洛阳市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中成效显著,多个县区被评为省级、国家级示范县,形成了“公路+旅游”“公路+产业”“公路+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成为全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的亮点工程。
大道如虹,通衢八方;阡陌交通,河洛大地。从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到如今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洛阳的公路人们在用新时代的铺路石精神,编织着更加壮阔的交通图景,为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篇章提供着坚实的公路保障。
洛阳公路,洛阳公路人,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是一部连绵不断、持续前行的史诗,走进他们,记录他们。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洛阳公路人。
配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