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一直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制造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与国防能力。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构筑了高高的技术壁垒,尤其是高精度制造工艺,一直是对华封锁的重点。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真正打破这一僵局的,并非来自顶尖实验室的科研专家,而是一位出自普通农村,并且只有初中学历的技术工人,他因此获得了国家800万元的重奖。
这位小伙究竟是谁?他又是怎样做的?
航空发动机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大量高精度零件,任何一个细微部件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体性能下降甚至失效。
在二战和冷战时期,德国、美国、苏联等国家早已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例如德国在Me-262战机上使用的Jumo 004发动机,使其飞行速度远超同期其他战机。
美国的F100、F110等发动机助力F-15、F-16成为空中霸主;苏联的AL-31F发动机也让苏-27跻身世界先进战机行列。反观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路径可谓充满坎坷。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虽然在整机制造上陆续实现了突破,但在最核心的发动机领域,却长期受制于人。
先后尝试从苏联、美国引进技术,却总在国际关系变动中陷入被动。真正要摆脱依赖,就必须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路。
但这条路上布满荆棘,尤其是精密制造工艺,光靠理论不够,还得有工匠手上的真功夫。
转折发生在2002年,当时,中航工业沈阳黎明公司的新型发动机研制项目,因为一个叫金刚石滚轮的小零件而陷入停滞。
这种滚轮是用于抛光发动机叶片的,精度要求极高,当时国内没有一家单位能够稳定生产出合格产品,而国外又对我们实行严格技术封锁。
这个直径仅有几十毫米的零件,却成了挡住国家重大项目的拦路石。
更雪上加霜的是,厂里唯一有相关经验的老技师突然病倒,整个团队顿时陷入迷茫。就在众人觉得没戏了的时候,一个年轻人默默站了出来。
洪家光,1979年生于沈阳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初中毕业后,他进入技校学习车工专业,1998年成为中航工业沈阳黎明公司一名普通机床操作工。
在大多数人眼中,他学历不高、资历尚浅,使用的还是一台厂里最老式的机床,设备陈旧、精度有限,甚至时常需要维修才能勉强运转。但洪家光有一个特点,肯钻研、不服输。
在金刚石滚轮研制任务面前,公司没有给他任何技术图纸或进口设备,甚至连能请教的人都很少。他所能依靠的,只有之前老师傅零星的指点、自己的双手,以及一股不信邪的劲头。
一开始,他完全按照老师傅之前的方法尝试加工,但十几个小时辛苦做出来的零件,没有一个尺寸合格。那天晚上,洪家光失眠了。
但他没有放弃。第二天起,他干脆吃住在车间,每天工作超过14个小时。饿了就啃一口自带的大饼,累了就靠在机床边眯一会儿。
他不断尝试不同的加工角度、切削速度、打磨方式,一遍遍记录数据、比对效果。别人觉得这种笨办法又慢又累,但他相信,实践才能出真知。
奇迹出现在第十天,经过夜以继日的反复调整,洪家光终于加工出了一枚完全符合标准的金刚石滚轮,检测显示,其精度达到0.002毫米,比项目要求的0.003毫米还要高,甚至优于国外同类技术指标。
消息传出,全场哗然。
没有人敢相信,一个初中学历的小伙子、一台快被淘汰的老机床,竟然解决了国家级科研团队都头疼的难题。洪家光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技术的极致追求与不怕失败的坚持。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没有先进设备,可以用经验弥补;没有外部技术,可以靠自己摸索。这一点,恰恰是中国制造业能够在封锁中突围的精神缩影。
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止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洪家光一役成名,但他并未沉迷于个人成绩。在他看来,技术只有在传承中才能不断进步。2011年,他夺得第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组冠军。
2015年,公司支持他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工作室成立之后,洪家光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带徒传技中。
他不仅分享自己的操作技巧,更注重培养年轻人发现问题、动手解决的能力。短短几年内,他的团队完成了数十项技术攻关,包括多个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的叶片磨削工具研发。
其中,针对金刚石滚轮大型面加工这一长期难题,他们最终提出新型工艺路线,改写公司不能自主加工的历史。
据统计,洪家光团队所攻克的技术难题,累计为公司创造产值超过9000万元,其中某些工艺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而他个人也因贡献突出,获得国家奖励800万元。但比奖金更让他自豪的,是团队中走出了一批批高技能人才,很多人已成为行业骨干。
洪家光始终相信,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不能只靠个别天才,而是需要成千上万踏实肯干、精益求精的技术工人。正是这种传帮带的精神,让一项技术突破扩散为整个体系的进步。
而随着一批批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也逐步迈入自主创新的快车道。
洪家光的故事是中国航空发动机领域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他身后,是中国整个航空动力产业几十年来的厚积薄发。
2012年,我国第一款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长江1000A首次亮相。该发动机具备高效率、低油耗、长寿命等特性,旨在配装国产大飞机。
这是一个标志性节点,意味着中国开始在国际航空发动机领域拥有话语权。而到2024年第十五届中国航展,更多国产发动机集中亮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AEF1200发动机。
它是我国第一型自主研制的大涵道比双转子涡轮风扇发动机,不仅推力大、油耗低,还应用了轻量化高强度材料、高温合金等新技术,能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
专家表示,其整体性能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航展现场,中国航发集团一次推出10型通航动力产品,并与10家客户签署了1500余台发动机意向采购协议,总金额超100亿元。
从涡轴、涡桨到涡扇,覆盖多种飞行器动力需求,表明中国已初步形成自主可控的航空发动机产品谱系。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无数个像洪家光一样的技术工人、工程师、科研人员默默付出的结果。
从被封锁到自研成功,从依赖进口到走向出口,中国航空发动机的成长之路,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自强之路。
洪家光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奇迹,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无论起点多低、条件多差,只要愿意坚持、敢于尝试,普通人也可以创造非凡价值。
在中国制造业迈向高精尖的道路上,不仅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理论突破,同样离不开一线技术工人的工匠智慧和实干精神。
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已从昔日的“跟跑”逐步进入并跑甚至部分领跑的阶段。而这条路上,每一个突破的背后,都是像洪家光这样的普通人,用双手、用汗水、用不懈努力一点一点堆砌起来的。
他们没有闪光学历,没有先进设备,但却有永不退缩的勇气和坚信我能行的执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