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小的3D打印项圈,套在射频消融针上,正在改变肺癌治疗的格局,为无数患者带来新希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王凯教授团队研发出一种创新的“3D打印项圈”,能够显著提升肺癌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
这个看似简单的项圈,实际上是一个集“智能药物递送”和“热效应增强”于一体的多功能免疫治疗平台。它通过3D打印技术制成,能够贴合肿瘤形状,精准释放免疫药物,同时增强射频消融的热效应。
01 传统治疗的困境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射频消融(RFA)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因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已广泛用于临床。
但传统射频消融技术存在两大局限:一是热量易被血流带走,难以覆盖不规则肿瘤;二是仅能清除局部可见肿瘤,无法激活免疫系统对抗潜在转移灶。
临床中肿瘤形态不规则等问题常导致治疗不彻底,部分患者出现局部复发或肿瘤进展。如何让RFA疗效再升级成为亟待突破的临床难题。
02 智能项圈的突破
王凯团队设计的3D-LC12项圈,其核心创新点在于将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纳米佐剂与免疫刺激物(CpG、IL-12)结合。
治疗时项圈会同步实现两大功能:有效增强热疗效果,“高温杀瘤”更彻底。LDHs纳米材料能响应射频电场,提升局部温度传导效率,扩大热疗覆盖范围。
实验显示,在猪肺组织模型中,搭配LDHs的射频消融加热面积较传统方式增加约1.4倍,可有效覆盖不规则肿瘤区域。
同时,项圈会在热疗的同时,随着温度变化释放免疫刺激分子CpG和pIL-12,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让“身体自己杀瘤”。
03 显著的治疗效果
团队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动物模型验证”的层层递进研究,证实了3D-LC12项圈联合射频消融的有效性。
在肺癌小鼠模型中,“射频消融+3D-LC12项圈”组的肿瘤生长速度显著慢于传统射频消融组,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
更关键的是,该联合疗法展现出“远隔效应”——远程肿瘤的体积显著减少,能够激发强烈的系统性免疫反应,从而抑制了远处未治疗肿瘤的生长。
实验发现治疗后,无论是局部肿瘤还是远处未直接治疗的肿瘤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免疫细胞数量均显著增加。
04 广阔的临床前景
目前,这项技术具有广阔临床前景,3D打印技术可实现“精准适配”,项圈与射频消融手术同步使用,无需额外增加创伤,符合微创治疗趋势。
对于无法耐受手术切除的晚期肺癌患者、老年体弱患者,或肿瘤位置特殊(如靠近大血管)不适合传统手术的患者,这种联合疗法有望成为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扩大。国内现存3D打印相关企业17.77万家,今年已注册3.26万家相关企业,同比增长20.19%。
随着技术的发展,3D打印正在引领医疗领域技术革命的潮流。从骨骼、牙齿到人造血管、药品,甚至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和假体植入物的制造,3D打印技术都已展现出巨大潜力。
05 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生物医用3D打印技术还是一个新兴领域,各种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但研究成果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适用于3D打印的生物医用材料是制约生物医用3D打印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未来研究热点。临床上对材料的各种性能有极高要求,材料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未来,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具有生物活性的人体器官,实现人造器官的临床应用,用于个性化治疗,降低治疗成本。
也有望开发出更多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材料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以减轻因材料的不足而对人体产生的伤害。
猪肺组织实验显示,这项技术使加热面积比传统方法增加了1.4倍,能有效覆盖不规则肿瘤区域。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肺癌小鼠模型中,联合使用项圈与射频消融的小组不仅肿瘤生长被显著抑制,生存期明显延长,还展现出“远隔效应”——未经治疗的远处肿瘤体积也减少了。
这项技术特别适合无法耐受手术的晚期肺癌患者、老年体弱患者,以及肿瘤位置特殊(如靠近大血管)的患者。它无需额外增加创伤,符合微创治疗趋势,为肺癌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