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秋天,最补的鱼,不是鲫鱼和草鱼,而是这三种鱼,鲜嫩营养高!
秋意渐浓,空气中的湿度悄然下降,人体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紧绷等“秋燥”症状。此时饮食需以“润燥、补虚、健脾”为核心,而鱼类作为优质蛋白的代表,凭借其低脂肪、高营养的特性,成为秋季进补的绝佳选择。相较于常见的鲫鱼、草鱼刺多肉薄的特点,鲈鱼、鳜鱼、黑鱼这三种时令鱼,以肉质细嫩、刺少味鲜、营养全面脱颖而出,堪称“秋补三杰”。鲜嫩营养高!
一、鲈鱼:健脾益胃的“秋令时鲜”
营养价值:鲈鱼自古便是文人笔下的秋日至味,宋代诗人范仲淹曾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赞其鲜美。秋季正值鲈鱼最肥美的时节,其肉质洁白如玉,口感细嫩如脂,富含DHA、EPA、优质蛋白及钙、磷、铁等矿物质。每100克鲈鱼含蛋白质18.6克,且氨基酸比例接近人体需求,吸收率高达95%以上,堪称“脑黄金”的优质来源。
经典做法:清蒸鲈鱼是保留营养的最佳方式。将鱼身划刀,用葱姜水腌制后蒸8分钟,淋上蒸鱼豉油,撒葱丝浇热油,鲜香四溢。若想滋补加倍,可加入枸杞、红枣同蒸,润燥又养颜。
二、鳜鱼:补气养血的“水中珍品”
营养价值:鳜鱼(桂鱼)因“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句闻名,但秋后的鳜鱼因经历一夏的蓄养,肉质更为肥美紧实。其蛋白质含量达17.9克/100克,脂肪含量仅1.5%,且富含钾、镁、硒等微量元素,堪称“低脂高蛋白”的典范。野生鳜鱼对水质要求极高,目前人工养殖仍难完全复刻其鲜味,因此市面上的野生鳜鱼尤为珍贵。
经典做法:家庭烹饪推荐“红烧鳜鱼”:热锅冷油煎至两面金黄,加生抽、老抽、糖调味,注入清水焖煮10分钟,收汁后撒葱花即成。若想尝试名菜“松鼠鳜鱼”,可简化流程——将鱼改花刀后裹淀粉轻炸,淋上酸甜适口的番茄酱汁,外酥里嫩,酸甜开胃。
三、黑鱼:祛湿生肌的“药食同源”之选
营养价值:黑鱼(乌鱼)通体墨黑,生命力顽强,肉质紧实有弹性,蛋白质含量高达19.8克/100克,且富含18种氨基酸,被誉为“水中人参”。其脂肪含量极低,但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降低胆固醇。
经典做法:黑鱼汤是秋季滋补的经典。将鱼骨煎至金黄后熬汤,滤去残渣,加入豆腐、枸杞慢炖,汤色乳白如脂,入口鲜醇。若想换种吃法,可尝试“番茄黑鱼片”:将鱼肉切片,用盐、料酒腌制后裹淀粉,与番茄、木耳同炒,酸甜可口,营养丰富。
秋补智慧:顺应时令,以鱼养身
秋季食补,重在“润”与“补”的平衡。鲈鱼的鲜、鳜鱼的嫩、黑鱼的补,这三种鱼既满足了味蕾的享受,又为身体提供了全面的营养支持。清蒸的鲈鱼保留原汁原味,红烧的鳜鱼咸香下饭,黑鱼汤则滋阴润燥,不妨根据家人口味轮换制作,让这个秋天因一尾鲜鱼而更加温暖丰盈。
小贴士:
- 选购时以鲜活为佳,若需冷藏,建议用保鲜膜包裹并置于0℃-4℃环境。
- 痛风患者需控制嘌呤摄入,可选择低嘌呤的银鳕鱼;过敏体质者首次尝试新鱼种需少量试吃。
- 秋季每周吃2-3次鱼,每次100-150克为宜,过量可能加重消化负担。
顺应时令,以自然之味滋养身心,这或许就是中国人“不时不食”的智慧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