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南岸的宁镇山脉如翡翠如意横卧大地,在丹徒东乡的圌山与五峰山交界处倔强地转折,勾勒出一个如意头的优雅弧度。在这弯碧玉般的山坳里,曾经镶嵌着一颗璀璨的珍珠——韩桥村。
如今虽已物换星移,但那些散落在时光深处的记忆碎片,依然在每一个东乡人心中熠熠生辉,编织成绵延千年的乡愁画卷。
01
立马造桥
建炎四年(1130年)的烽烟仿佛还在历史的风中飘散。金兵铁蹄南下,南宋王朝风雨飘摇。就在这存亡之际,韩世忠与梁红玉率军驰骋而至,在一条湍急的山涧前勒住战马。
"兵贵神速!"将军鞭指涧水最窄处,军民携手以门坎石、廊沿石为材,八块条石奠基,七块条石铺面,转瞬之间一座石桥飞架两岸。
大军浩荡而过,直扑黄天荡,布下活捉金兀术的天罗地网。
这座诞生于战火中的石桥,不仅承载着千军万马的重量,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不屈精神。"韩世忠立马造韩桥"的故事在镇江东乡传唱千年,衍生出"韩世忠造韩桥——七上八下"的生动歇后语。
桥已不在,但那种临危不惧、众志成城的精神基因,早已融入东乡人的血脉,成为乡愁最深沉的底色。
02
山河印记
站在王家山嘴向东南眺望,圌山山梁上的"韩阙"缺口依然清晰可见。花岗岩赭色的基底仿佛还留着当年开山凿路的火热气息,高耸的石壁诉说着"逢山开路"的艰辛。
攀上山梁,那些用石块垒成的营盘遗址高出山体二三尺,虽历经八百余年风雨,依然能让人想见当年韩家军安营扎寨的壮观场景。
"寨里"、"大寨"、"小寨"这些地名至今仍在老人口中流传,虽然具体地貌已因后世的生产活动而改变,但站在这些历史现场,依然能感受到那股沛然充盈的豪迈之气。地理空间成为记忆的容器,每一处山石、每一道沟壑都存储着过往的故事,等待着被唤醒、被传承。
韩桥有一种特殊的红褐色陶土,这种看似普通的泥土,却孕育了韩桥人独特的物质记忆。
村西头的乡办砖瓦厂曾是全村的经济命脉,窑炉日夜不熄,机房机器轰鸣,露天砖场上堆叠如山的砖坯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勤劳与奋斗。
△韩桥陶土厂 图/洪溪小子提供(大港信息港)
特别令人难忘的是,这里的劳动从不区分性别。女性们同样在窑炉前挥汗如雨,同样搬运着沉重的砖块。这种劳动场景打破了传统乡村的性别分工,塑造了韩桥女性坚韧不拔的性格特质。
运输车往来穿梭,撒下的土屑在石子路上被车轮压出美丽的纹路,这些纹路仿佛时间的年轮,记录着那个火红年代的热烈与激情。
汪家村西边的陶土厂更是将这种泥土情怀发挥到极致。陶土在匠人手中幻化成各种器具,在窑火中获得永恒的生命。这种人与泥土的亲密关系,构成了韩桥人最深层的乡土认同——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带着故乡泥土的气息。
△丹徒县建筑材料厂 图/洪溪小子提供(大港信息港)
03
消逝的村庄
1981年开通的镇江至韩桥客运线路,1984年延伸至五峰山的班车,曾经连接着村庄与外界,如今却成了记忆的线索。作为大港地区最早接通自来水的村庄,韩桥曾经引领风气之先。这种先进与传统的交融,塑造了韩桥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既扎根土地,又向往未来;既珍惜传统,又拥抱变化。
1982年建设中的大港港区
而如今,原来的韩桥村已不复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村庄被征地,房屋被拆除,乡民们搬进了现代化的楼房。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那座取代了古石桥的水泥桥依然存在。
虽然不再是当年的"七上八下",但它依然跨越在那条拓宽的乡间路上,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现实与记忆。桥下的水流或许不再湍急,但它流淌的依然是历史的回声。
韩桥的乡愁,是一种多维度的情感结构。它是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与传承,是对地理空间的认同与眷恋,是对劳动生活的怀念与珍视,也是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与思考。
这种乡愁不同于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力量。它让离乡者保持精神的根脉,让留守者拥有文化的自信。正如那座被重建的桥,乡愁连接着时空的两端,让过去的光辉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当今快速城市化的时代,无数村庄像韩桥一样消失在地图上,但它们的文化记忆却更需要被保存、被传承。韩桥告诉我们,乡愁可以通过地名、故事、谚语、工艺等多种形式得以延续,可以通过文化挖掘和记忆保护得以重生。
韩桥村虽已不在,但韩桥的精神依然长存。那些散落在山涧的桥石被历史风雨磨得圆溜平滑,正如记忆被时间打磨得越发晶莹剔透。当我们站在长江岸边,眺望宁镇山脉的优美曲线,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个翡翠如意弯弯里的明珠之光。
▲圌山风景区
年少不知乡愁,而今乡愁寄何方?韩桥的乡愁是一首永不落幕的史诗,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坐标。它告诉我们:故乡可能消逝,但乡愁永恒;村庄可能消失,但文化长存。这种深植于历史沃土、绽放于时代枝头的热爱家乡的情怀,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如今,当我们再次吟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语时,对韩桥人而言,这"仙"既是韩世忠、梁红玉这样的民族英雄,也是每一个勤劳善良的韩桥人,更是那种跨越时空、连接天人的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链接就像那座韩桥,架在历史长河之上,让过去通达未来,让记忆照亮现实,让乡愁成为永恒。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