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下午,从小码头街散步,经过了原来的“江边站房”。
大约2014年左右,小码头街拆迁时,在这个角度,一位网友朋友拍过一张照片。
当时这座建筑是一个叫“姐妹小吃”的小店,经营馄饨和面条。
一晃十年过去了,这栋建筑没变,经营的内 容已经不一样了,成了一个网红打卡点。 站在新河路的路口,我试图在今日整齐的石板路与复古的屋檐下寻找2014年的影子。十年光阴,这条连接小码头街的通道已不再是旧时模样。
十年前拍摄的时候,西津渡的打造,就在那一刻开启了。
01
顺着新河路向西走,慢慢翻出十年前的旧照,一下子就像穿越到十年前。
超岸禅寺老建筑的屋顶还清晰可见。
记得这边好像是个馄饨店,早上也卖油条的,那个下馄饨的老奶奶一直带个白色的厨师帽子,那时候人的食品安全意识还是比较重的,也没什么预制菜的顾虑。
2014年的生活图景是粗粝的。
十年后,小码头街这一代已被时光精心打磨。深灰色砖石建筑依然矗立,却增添了木质桌椅和遮阳伞的休闲氛围。旧轮胎改造的花盆、精心摆放的绿植盆栽,诉说着一份对生活的重新理解。红色灯笼悬挂于中式风格的屋檐下,枝叶繁茂的大树为黑色双头路灯投下绿荫,人们坐在长椅上低头阅读,姿态放松。
改变不仅是外观的,更是内在气质的蜕变。那些斑驳的墙面已被修复,杂乱的电线埋入地下,坑洼的路面变成了整齐的石板街。空调外机被巧妙隐藏,破旧的木窗换成了保留传统外观的新材质。曾经堆满杂物的巷道,如今成了游客漫步的历史街区。
02
十年前的和平路。
2014年,这里还留着时光的锈迹。斑驳的土黄色居民楼墙上,晾晒的衣物在微风中摇曳,木质阳台栏杆已显腐朽。窄巷深处,红砖建筑表面水泥脱落,露出里面的砖块,墙面上“3-7”的标记仿佛某种神秘编码。电线如蛛网般纵横交错,空调外机的管线杂乱垂下,苏L·01L10的红色SUV停在坑洼不平的水泥地上,与周遭环境形成突兀对比。
屋檐下挂着不知名的物品,瓦片排列紧密却显陈旧,窗台上堆放着红褐色残砖。一只白色小狗在破损的花纹瓷砖地上低头嗅闻,八方進寶、四面来財的招牌下,是停放的电动车和自行车。冬季的梧桐树叶已凋零,街道上“超车道”、“行车道”的标志指向一个更加简单的时代。
在这十年间,西津渡完成了从生活空间到文化空间的转变。它没有失去自己的灵魂,只是以更从容的姿态迎接新时代。
站在新河路上,我忽然明白:真正的保护不是将时间冻结,而是让历史与当代和谐共处。西津渡的变迁告诉我们,记忆不需要破败来证明其真实性,文化传承可以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
这组照片留下的,不仅是一条路的变化,更是一座城市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待。新河路如同一条时光隧道,连接着镇江的过去与现在,提醒着我们:在追逐现代化的过程中,那些承载集体记忆的街巷,值得被温柔以待。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