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 2025 年资阳市 “全国科普月” 活动号召,在资阳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与支持下,践行 “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 主题,9月10日,资阳市第一中学围绕申报的资阳市“全国科普月”重点活动项目——“读新闻,学科学——藏在报道中的原理”,组织初三(10)班全体学生走进生物学实验室,开展 “科学识酒——纯粮与勾兑的真相” 科普探究活动。
新闻开篇,锚定科普探究方向
资阳市第一中学以“科技创新,强国有我”为办学理念,将“新闻观看与分析”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引导学生从社会热点、行业动态中挖掘科学原理,旨在让学生以小见大,从生活现象感知科学价值,树立用科技服务生活、助力国家发展的意识。
此次活动开篇便紧扣项目特色与办学理念。教师精选新闻素材,引发学生思考,播放结束后,教师结合新闻内容抛出探究问题:“新闻里提到,勾兑酒能通过‘标注 检测’,为何仍对身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引导学生带着对新闻现象的疑问、对科技应用的思考开启探究之旅。
多维实践,深化科学识酒认知
(一)原理讲解,衔接非遗与科学 项目指导教师朱倩结合学生已学的微生物知识,用通俗语言与动态示意图拆解核心原理,解答观看新闻时抛出的问题,并引出本活动核心内容“通过低成本实验探究‘如何区分纯粮酒和勾兑酒’”。同时,教师特别将原理与“两节山老酒” 非遗工艺结合,分析“多轮发酵”如何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充足时间,促进天然酯类物质积累,让学生深刻理解 “传统非遗工艺蕴含科学逻辑”,并启发学生:“我们不仅要懂传统,更要用现代科学解读传统、优化传统,让资阳非遗借助科技力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既拓宽科学视野,又增强用科技传承家乡文化、助力文化创新的使命感。
(二)实验操作,验证科学原理 为强化实践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魅力、提升科技素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学校统一配备的低成本实验器材,开展两项核心实验,冷冻鉴别法和燃烧鉴别法。学校“科技实践小达人”向可芸、刘雅彤、周海凤等同学组成执行小组,负责器材分发、实验记录指导,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兴奋地记录现象,纷纷感叹 “原来课本里的化学物质,真的能通过实验直观看到”,深刻体会到 “理论联系实际” 的科技探究方法,也增强了用实验验证科学原理的信心。
(三)AI答疑,培养探究素养 在互动讨论环节,针对 “高级脂肪酸乙酯为何只能通过微生物发酵生成,无法人工快速合成”“两节山老酒发酵过程中,具体有哪些微生物发挥关键作用,它们的代谢路径是怎样的” 等学生难以自主解答的深层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借助AI工具进行解答。
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生解决疑问,更让学生掌握利用现代科技工具自主获取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在“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时代背景下,学会运用 AI 等科技手段提升学习效率、探索未知领域,是当代学生必备的素养。这也体现学校“实践育人、科技赋能” 的教育特色,也让“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理念在动手实践中落地生根。
成果丰硕,彰显综合价值
此次“科学识酒”科普活动,作为资阳市“全国科普月”特色科普项目之一,以“科技创新,强国有我”为引领,成效显著,学生不仅掌握“冷冻鉴别”“燃烧鉴别” 等纯粮酒辨别方法,更学会“从新闻找问题、用实验验证、借工具答疑” 的科学探究流程,自主学习与科技应用能力显著提升,为践行 “科技创新,强国有我” 理念筑牢基础。
活动同时深化学生对家乡非遗的认同,初三(10)班学生马欣怡分享道:“重新认识了两节山老酒的非遗价值,以后要学好科学,用专业方法解读其工艺,让更多人了解资阳非遗的魅力!”,言语间满是文化自信与用科技传承非遗的决心。
此次活动既是学校响应“全国科普月”、落实 “科学文化进基层”的具体行动,也是 “科技教育+本土文化” 融合育人的创新实践。未来,学校将继续以 “读新闻,学科学——藏在报道中的原理”为载体,挖掘新闻中的科学元素,设计更多贴近生活的科普活动,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传承非遗文化、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校园力量。
来源:资阳市科协
编辑:张跃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