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刘兰芳现状曝光:住北京破旧楼房商演不敢停,爱子前年去世
斑驳的墙壁,杂乱的线路,81岁的评书大师刘兰芳站在简陋的楼道里,准备奔赴下一个商业演出场地。
“按道理说,81岁半了,不应该背新稿了,但现在像我这么大岁数的,能上台盯场的不多。”刘兰芳看着手中密密麻麻的行程安排说道。
这位曾以《岳飞传》风靡大江南北的评书艺术家,如今住在北京一栋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老楼里,家中陈设简单,甚至没有一张正式的茶几。尽管年事已高,刘兰芳仍然坚持创作和演出,她的工作笔记上排满了日程。
而这一切的背后,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2023年,她55岁的儿子王玉因胃癌去世,而长子收入仅能维持自身家庭开支,她需要经济上支持孩子,还要照顾85岁丈夫。
刘兰芳的居住环境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作为曾经登上央视春晚的评书名家,她住的是一栋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老房子。
楼道空间狭窄,墙面斑驳脱落,电线杂乱无章。门口挂着端午节留下的艾草,架子上堆放着纸箱,有的装着蔬菜,有的存放废弃纸盒,体现出老人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屋内面积大致为三室两厅,客厅与餐厅空间都较为局促。装修风格保留上世纪“老黄风”样式,暖气设备也是早期使用的片式暖气。客厅中没有安装立式空调,仅装有一台挂机,推测主要是为了节省空间和电费。
家中连一张正式的茶几都没有,仅摆放着一张绿色简易圆桌,刘兰芳平时就在这里写作。客厅沙发是老式简易款式,上面铺着一块类似床单的布料。就是这样朴素的环境,刘兰芳却显得怡然自得。
刘兰芳在评书艺术领域的成就令人瞩目。她和单田芳一起被称为“男听单田芳,女听刘兰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受欢迎。
1979年,刘兰芳以《岳飞传》走红大江南北,成为几代国人的文化记忆。她巧妙地打破了传统说书的模式,将文言与白话、韵文与口语灵活融合。
改革开放后,刘兰芳承包鞍山曲艺团,带着两百人队伍一年演出几千场,要养活40名退休职工和40名待业青年。调任中国文联后,八年半的书记任期里,她一场商演不接,专心化解行业问题。
刘兰芳的门下有68名弟子,18名东北大鼓传人、50名评书弟子。在她的培养下,15岁的孙子也学习曲艺,考取了曲艺学校。
81岁的刘兰芳仍然保持着惊人的工作量。她随身携带一本工作笔记,上面详细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演出安排,每月行程几乎排满。
“24日到重庆讲学,下午就飞济南;26日潍坊演出;28日晚上泰安;29日回京;1日到临清参加山东快书展演……”刘兰芳的工作日记本每页都记满了行程安排,这样的本子一年一本,几十年下来已是厚厚一摞。
就连出差坐飞机的时间,她都用来研究当地文化,“每到一地,都要先上网查找资料,把城市特点、幸福指数都糅进要说的书里,才能说到观众心里去。”
刘兰芳在家的时候,也每天闲不下来。早上7点起床,先在家背稿,8点半去公园站着练嘴,“背不下来,就不回家吃晌饭。”晚上她常写作到凌晨两三点,饿了就喝杯蛋白粉。
刘兰芳和丈夫王印权育有二子,长子王岩、次子王玉。次子王玉也是曲艺工作者,是相声大师侯耀文的弟子,曾在相声界小有名气。
王玉2019年被确诊为胃癌,经历了四年漫长的抗癌历程。2023年11月10日,王玉最终因胃癌离世,享年55岁。
在王玉病逝的当天,母亲刘兰芳回到沈阳参加“沈阳相声大会”。上台前,她接到王玉去世的消息,强忍悲痛完成了演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戏比天大”的职业精神。
11月15日,刘兰芳如常上台,原定的演出日程并未因失去儿子而受到影响。在她的世界观中,艺人的责任和观众的期待不能因为个人悲痛而被辜负。
刘兰芳81岁高龄仍坚持商演的背后,有着沉重的经济压力。长子王岩如今也年近六旬,事业发展平平,收入仅能维持自身家庭开支,无力照顾年迈父母。
更令人心酸的是,长子甚至还需要父母给予经济支持。因此,刘兰芳不得不持续工作,独自承担家庭重担。
如今,刘兰芳一切事务都要亲力亲为,同时还要照顾年迈丈夫。她坦言这份辛苦难以言表,为维持健康体魄、减轻子女负担,十几年来从不饮用任何饮料,饮食严格控制,拒绝食用不健康食品。
刘兰芳坚持几十年不喝饮料,不吃巧克力,“一顿饭只吃一两主食,再喜欢的食物也只吃一小块,而且先吃水果再吃饭,肚子满了就不会多吃。”
刘兰芳和丈夫王印权的感情深厚,两人形影不离。每次出门,丈夫都会送到门口目送她下楼,临近回家时又会提前等候迎接。
王印权也是曲艺工作者,比刘兰芳大4岁。如今他已经85岁高龄,满头白发、驼背明显,行动迟缓、声音虚弱,与妻子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两人回忆起结婚时的情景:“1965年,那时候挺困难的,我们就租了个小屋,也就10平方米5块钱,两个行李搬到一起,什么也没有,连块糖都没有,就结婚了。”
生活中,刘兰芳煎炒烹炸都会,还会做衣服做鞋理发,“以前家里人的头发,都是我给剪。”写书常常是夫妻二人合作,“我上半夜写,他下半夜帮我改。”
尽管年事已高,刘兰芳仍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情和探索精神。她有一个特殊爱好——热衷网络小说,尤其偏爱穿越题材,甚至每天会投入50元进行打赏。
“历史故事要知道,时事也要知道。我还喜欢拿手机看各种穿越小说,一天50元,看六七个小时,你看所有新的穿越小说都有我打开的痕迹,我是它们的‘金主’。”
刘兰芳自豪地说。不过她只看不听,“他们没我说得好。但这些写书的年轻人有文化,我们讲究的‘悬念制造’,他们都会了。”
作为北京评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兰芳每年能拿到国家津贴,但在家躺着吃喝不是她的性格,总想着为国家尽点绵薄之力。
去年她刚说完《齐桓公老马识途》,今年又在打磨河北乐亭县的新段子;为了不让业务生疏,她还重新拾起《打界山》等老段子。
刘兰芳的家中,墙上挂着一张1984年陈云同志接见曲艺工作者的照片,她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如今,侯宝林、骆玉笙、赵玉明、袁阔成等这些前辈都已作古,照片中唯一健在的她,弦板不辍,仍在评讲山河岁月。
邻居常常看到王印权站在门口等候妻子归来。这位85岁的老人满头白发、腰背佝偻,与精神矍铄的刘兰芳形成鲜明对比。
就像老树盘根,刘兰芳的艺术生命深深扎进泥土里。即便是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她依然坚持着最传统的艺术形式,不为时代浪潮所动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