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您这是干什么?一个苹果削成这样,还能吃吗?"
我看着母亲手里那个被削得只剩核的苹果,心里的火气蹭蹭往上冒。
"怎么不能吃?"母亲王秀芬瞪了我一眼,"你小时候我就是这么削给你吃的,浪费可耻!"
父亲刘德顺在一旁默默补了一句:"一个苹果三块钱呢,不能浪费。"
我妻子陈萍在厨房里听到了,走出来劝道:"妈,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用这么节俭。"
"什么节俭?这叫会过日子!"母亲语气更重了,"你们年轻人不懂,钱要一分一分攒。"
我忍不住了:"妈,您和我爸都退休了,每月退休金加起来也有六千多,至于为了几块钱的苹果皮跟我们较劲吗?"
父亲放下报纸,严肃地说:"晨晨,你这话不对。我和你妈这一辈子,就是靠节俭过来的。"
看着父母那坚决的表情,我知道又要开始老生常谈的"节俭教育"了。
在他们眼里,我们这些年轻人就是不知道珍惜,不懂得钱来之不易。
01
父母的节俭,已经到了让全家人都受不了的地步。
就拿上个月来说,我给他们买了一台新冰箱,花了三千多元。结果父亲看到发票后,愣是要去商场退货。
"三千多块钱买个冰箱?"父亲当时脸都绿了,"我们那个用了二十年的冰箱还能用,你这钱花得太冤枉了。"
我解释说老冰箱耗电量大,噪音也大,新冰箱能省电费。父亲却摇头:"省电费?三千块钱要省多少年的电费才能回本?"
最后还是母亲出面,说旧冰箱确实有些毛病,新冰箱就留下了。但是父亲整整一个星期没给我好脸色看。
不仅对大件物品如此,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分钱,他们都要精打细算。
买菜必须赶早市,因为晚了一个小时,蔬菜价格就要涨几毛钱。为了省两块钱,母亲宁愿多走一公里路去另一个菜市场。
用电也是能省就省。白天绝对不开灯,电视机用完立刻拔插头,说是待机也耗电。夏天空调能不开就不开,实在热得不行了,也要设定在28度。
我儿子小宇有时候受不了热,想把空调调低一点,爷爷奶奶就会说:"小孩子火力旺,不能贪凉。"
陈萍私下里跟我抱怨过好几次:"咱爸妈这样过日子,孩子都快受不了了。"
可是每次我想和父母谈这个问题,他们总是一句话:"你们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父亲经常说:"我们年轻的时候,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现在条件好了,也不能忘本。"
母亲也总是附和:"对,勤俭持家是传统美德。"
有时候我想,他们这是把节俭当成了一种信仰。
上次小宇生日,我们想在家里办个小聚会,买点好菜好酒。结果父母硬是把我们拉到菜市场最便宜的摊位,买的都是打折处理的蔬菜和肉类。
"这些菜新鲜程度差不多,就是卖相不太好,便宜一半呢。"母亲很得意地说。
我看着那些蔫了吧唧的菜叶,心里五味杂陈。
不过最让我无语的,还是他们对自己的"苛刻"。父亲的那件棉袄穿了十五年,袖口都磨破了,母亲用针线缝了又缝。我给他买新的,他死活不要。
"这衣服还能穿,为什么要买新的?"父亲理直气壮,"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喜欢浪费。"
母亲的情况也差不多。一双布鞋穿到鞋底都快磨透了,还舍不得扔。我给她买双好点的鞋,她试都不试一下。
"我这双鞋穿着舒服,新鞋还要磨脚,何必花那个冤枉钱。"
看着他们这样生活,我心里既心疼又无奈。明明有条件过得好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委屈自己呢?
02
其实父母的节俭习惯,从我记事起就是这样的。
小时候家里条件确实不好,父亲在工厂上班,母亲在纺织厂工作,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也就几十块钱。
那时候我经常看到母亲在晚上算账,用一个小本子记录每天的花销。买菜花了多少钱,买米花了多少钱,连买一根针都要记下来。
"晨晨,你看,"母亲经常指着账本对我说,"妈妈今天省下了五毛钱,这五毛钱可以买两个包子呢。"
父亲也是如此。他的工资一发下来,第一件事就是把大部分钱存起来,只留下当月必需的生活费。
"存钱是为了防备万一,"父亲常说,"人这一辈子,谁知道会遇到什么事情。有钱在手里,心里才踏实。"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大概是我十岁那年。家里的自行车坏了,修车师傅说要换个零件,需要八块钱。
八块钱在当时不是小数目,相当于父亲三天的工资。我以为父亲会同意修,毕竟自行车是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
结果父亲研究了半天,决定自己修。他找来一些废铁丝和螺丝,折腾了一整个下午,硬是把自行车修好了。
"你看,"父亲很自豪地对我说,"省下了八块钱,这钱可以买半个月的菜呢。"
那时候我还小,觉得父亲很厉害。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觉得父母的节俭有些过头了。
上初中的时候,我看到同学们都穿着新款运动鞋,自己脚上却是母亲做的布鞋。我央求父母给我买双运动鞋,被断然拒绝。
"运动鞋要一百多块钱,"母亲说,"你这双布鞋结实耐穿,能穿两年。"
"可是同学们都笑我土气。"我当时很委屈。
父亲听了,脸色严肃起来:"什么土气不土气的?脚上穿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脑子里有什么。你把心思用在攀比上,还怎么好好读书?"
虽然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少年的虚荣心还是让我很不舒服。
高中时期,情况稍微好了一些。父母的工资涨了,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是他们的储蓄习惯却更加坚定了。
我记得母亲曾经说过:"现在每个月能存一千多块钱,比以前强多了。按这个速度,十年后咱家就是万元户了。"
那时候万元户还是个了不起的称呼,我觉得父母的想法很有道理。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他们存钱的数额在不断增加,但是生活质量却没有相应提高。好像存钱已经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一种追求。
大学期间,我每月的生活费都是精确计算的。父母会详细询问学校食堂的价格,然后给我定一个"标准"。
"每顿饭五块钱足够了,"母亲说,"一个月就是四百五十块钱,再加上其他费用,六百块钱绰绰有余。"
我想要多要一点零花钱,父母就会反问:"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是不是要乱花钱?"
那时候我就想,等我工作了,一定要改变这种过分节俭的生活方式。
03
工作后的我,确实过着和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
我和陈萍都有正式工作,收入稳定,生活质量比父母那一代要好很多。我们会为了品尝美食专门跑到城市的另一端,会为了看电影买最贵的票,也会偶尔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但是每次和父母提到这些,他们的反应都是摇头。
"你们年轻人就是不知道节制,"母亲总是这样说,"钱是挣来的,但也要会花。"
"一顿饭花几百块钱,值得吗?"父亲也跟着摇头,"我们那个年代,几百块钱够一家人生活一个月。"
我试图解释现在的消费观念和他们那个年代不同,收入水平也不同,但是他们听不进去。
更让我无奈的是,父母的节俭习惯还在不断"升级"。
比如说,他们开始研究各种优惠活动。超市什么时候打折,哪个商场有促销,哪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他们都了如指掌。
母亲的手机里装了十几个购物APP,每天都要查看优惠信息。她会为了省五块钱的配送费,特意等到满减活动的时候再下单。
父亲更是把研究省钱当成了一门学问。他会计算不同路线的公交车费,选择最便宜的出行方式。会比较不同超市的价格,只在最便宜的地方购物。
"你看,同样的米,这家超市比那家便宜两毛钱一斤。"父亲经常跟我分享他的"发现","一年下来能省不少钱。"
我问他:"爸,您每个月的退休金有三千多,妈的也有三千多,总共六千多。这点小钱真的有必要计较吗?"
父亲认真地说:"晨晨,你这想法不对。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能省一分是一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母亲也附和:"对,我们现在每个月都能存下一千七八百块钱。你算算,一年就是两万多。"
听到这个数字,我有些吃惊。没想到父母在如此节俭的生活状态下,还能存下这么多钱。
"那您们存这些钱是为了什么呢?"我好奇地问。
父亲想了想说:"为了以防万一。人老了,指不定什么时候会生病。有钱在手里,心里踏实。"
母亲点头:"而且还要给小宇攒点钱,将来上学、结婚都要用钱。"
听了这话,我心里五味杂陈。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过度节俭的生活方式,真的有必要吗?
我想到自己小时候因为家里节俭而感到的委屈,不希望儿子小宇也有同样的经历。
"爸妈,您们别总想着存钱了。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不是为了存钱而存钱。"我劝道。
但是父母显然不认同我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存钱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这种观念上的分歧,让我们之间经常产生矛盾。我觉得父母太抠门,他们觉得我太浪费。
有时候陈萍也会感慨:"咱爸妈这样生活,图什么呢?有钱不花,等什么时候花?"
我也想不明白这个问题。也许在父母那一代人心里,存钱本身就是一种安全感的来源吧。
04
最近几个月,父母的节俭行为更加让人费解。
他们开始研究各种投资理财的知识,每天都在看财经新闻,了解股市、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的行情。
母亲甚至买了几本理财方面的书籍,认真地做笔记。她告诉我:"现在光存银行利息太低了,要学会让钱生钱。"
父亲也跟着学习各种理财知识。他们经常讨论哪个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高,哪种理财产品比较安全。
"我们现在每个月存一千七百块钱,"父亲有一天突然对我说,"按照复利计算,十年后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我问他们具体存了多少钱,父母却很神秘,说:"反正不少。"
有一天,我无意中听到父母在房间里小声讨论什么。我凑近一听,原来是在说存款的事情。
"老刘,咱们这些年存的钱,已经是一笔大数目了。"母亲说。
"是啊,"父亲回答,"没想到坚持这么多年,竟然能存这么多。"
"要不要告诉晨晨他们?"母亲问。
"暂时先别说,"父亲想了想,"年轻人知道了容易乱花钱。等合适的时候再说。"
听到这些对话,我心里更加好奇了。父母到底存了多少钱?为什么对这个数字如此保密?
我试探着问过几次,但是父母都不肯透露具体数字。母亲只是笑着说:"反正够养老的。"
上个月,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对父母的存款更加好奇。
小宇的同学过生日,邀请他去游乐园玩。门票加游戏费用大概需要三百块钱。我觉得不算贵,就答应了。
结果父母知道后,坚决反对。
"三百块钱玩一天,太浪费了,"母亲说,"这钱够买多少东西了。"
我有些生气:"妈,您和我爸每个月存一千多块钱,给孙子花三百块钱都舍不得?"
父亲听了,脸色严肃起来:"晨晨,你不懂。我们存的这些钱,都有用处。不能随便花。"
"什么用处?"我追问。
父亲迟疑了一下,说:"将来小宇上大学,结婚买房,都需要钱。我们现在省一点,将来就能帮上忙。"
虽然父亲的话有道理,但是我总觉得不对劲。以父母的收入水平,就算不这么节俭,也完全能够应对将来的花销。他们这样过度储蓄,究竟是为了什么?
直到上周,事情出现了转机。
那天父母突然宣布了一个让全家人都震惊的决定:"我们要去银行取一笔钱。"
"取钱?"我愣住了,"取多少?"
母亲神秘地笑了笑:"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父亲也点头:"是该动用一些存款了。小宇马上要上中学,需要准备教育基金。"
我更加疑惑了:"爸,上中学能花多少钱?您们至于动用存款吗?"
父母对视了一眼,都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明天你陪我们去银行,"母亲说,"有些事情,到时候你就明白了。"
那天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父母的存款到底有多少?他们为什么对这个数字如此保密?明天去银行会发生什么?
陈萍也很好奇:"你说咱爸妈这些年到底存了多少钱?"
"不知道,"我摇头,"但是看他们的表情,好像数字不小。"
"会不会有个十万八万的?"陈萍猜测。
我想了想:"应该不止。按他们每月存一千七百的速度,四十九年下来,本金就得有一百万了。"
"一百万?"陈萍吃惊地看着我,"不会吧?"
我自己也觉得这个数字有些夸张,但是仔细计算一下,还真有可能。
明天去银行,一切谜底就会揭晓了。
05
银行里人很多,我们排了将近一个小时的队才轮到。
这一个小时里,父母显得有些紧张。母亲不停地摸着手里的银行卡,父亲则一直在看墙上的利率表。
"爸妈,您们这是要取多少钱啊?"我再次试探着问。
父亲摇摇头:"到了就知道了。"
轮到我们的时候,父亲把银行卡递给柜员,说:"我想查一下账户余额,然后取五万块钱。"
柜员接过银行卡,熟练地插入读卡器。
"请输入密码。"柜员说。
父亲颤抖着手指输入了密码。
我站在父亲身后,心里忐忑不安。虽然刚才父亲说要取五万,但是我更关心的是账户里总共有多少钱。
四十九年的储蓄,每月一千七百块钱,到底积累了多少财富?
柜员在电脑上操作了几下,然后抬头对父亲说:"您的账户余额是..."
我屏住呼吸,等待着那个可能改变我对父母认知的数字。
母亲紧紧抓住父亲的胳膊,父亲的身体微微颤抖。
我们全家人都盯着柜员的嘴唇,等待着她说出那个神秘的数字。
时间仿佛静止了,整个银行大厅里只听得到我们急促的呼吸声。
柜员看了看电脑屏幕,又看了看我们,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她慢慢开口:"您的账户余额是..."
06
"您的账户余额是三百二十一万八千六百四十二元。"
柜员的话音刚落,我感觉自己的大脑一片空白。
三百二十一万?
我怀疑自己听错了,但是看到父母脸上的表情,我知道这是真的。
母亲当场腿一软,差点摔倒,幸好我眼疾手快扶住了她。
父亲的脸色变得煞白,嘴唇颤抖着说不出话来。
"爸,妈,您们没事吧?"我赶紧问。
母亲缓了好一会儿才说:"没想到...没想到竟然这么多。"
父亲也是一脸震惊:"我以为最多也就一百多万,没想到连复利一起,竟然有三百多万。"
柜员看到我们的反应,关心地问:"您们还要取那五万块钱吗?"
父亲点点头,但是手还在颤抖。
办完取钱手续后,我们走出银行。
一路上,全家人都没有说话。这个数字实在太震撼了,我们需要时间消化。
回到家后,父亲把取出的五万块钱放在桌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爸,您和妈这些年,真的每个月都存一千七百块钱?"我问。
父亲点头:"开始的时候只能存几十块钱,后来工资涨了,就存得多了。退休后有了退休金,就稳定在每月一千七百。"
"那您们是怎么算出会有这么多的?"
母亲说:"我们也没算准。只知道银行有复利,钱会越来越多。但是没想到能有三百多万。"
我仔细算了一下:如果按照复利计算,年利率3%到4%,四十九年下来,确实能达到这个数字。
"可是爸妈,您们存这么多钱干什么?"我还是不明白。
父亲认真地说:"晨晨,我们年轻的时候吃过苦,知道钱的重要性。虽然现在生活好了,但是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
母亲也说:"而且我们想给小宇留点东西。现在房价这么贵,等他长大了结婚买房,这些钱能帮上忙。"
听了父母的话,我心里五味杂陈。
原来他们这些年的节俭,不是吝啬,而是一种远见。
07
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在消化这件事情带给我的冲击。
三百二十一万,这个数字彻底颠覆了我对父母的认知。
我重新审视了父母这些年的行为。他们削苹果削到只剩核,是为了省钱存钱;他们研究各种优惠信息,是为了让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价值;他们学习理财知识,是为了让存款保值增值。
原来,他们并不是我以为的那种"小气"的老人,而是有着清晰财务规划的智者。
我想到了复利的威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现在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每月一千七百块钱,看起来不多,但是坚持四十九年,再加上复利的作用,就变成了一笔巨款。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消费习惯。我和陈萍每个月的收入不少,但是存下来的钱却不多。我们总是觉得,钱就是用来花的,及时行乐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
但是看到父母的储蓄成果,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观念。
也许父母是对的。在能够享受基本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适度节俭,坚持储蓄,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我把这些想法告诉了陈萍,她也深有感触。
"你说得对,"陈萍说,"咱爸妈这些年看起来是委屈了自己,但是实际上,他们获得了更大的安全感和自由。"
"对,"我点头,"三百多万的存款,足够他们过一个舒适的晚年了。而且即使遇到什么意外情况,也不用担心。"
我们决定向父母学习,开始制定自己的储蓄计划。
不过,我们也跟父母提出了建议:适度改善生活质量。
"爸妈,您们现在有这么多存款,完全可以过得好一些。"我说,"该买的东西就买,该享受的就享受。钱不是为了存而存,最终还是要为生活服务的。"
父亲想了想,点头说:"你说得有道理。我们现在确实可以适当改善一下生活。"
母亲也笑了:"是该对自己好一点了。这些年确实委屈自己了。"
我们全家人都笑了。
08
一个月后,父母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们买了新衣服,换了新家具,还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的课程。
母亲不再为了几毛钱的差价跑很远的路去买菜,父亲也不再为了省电费而在大热天不开空调。
但是,他们的储蓄习惯并没有改变。每月一千七百块钱的存款,依然雷打不动。
"我们的目标是给小宇攒够五百万,"母亲对我说,"这样他将来无论做什么,都有底气。"
我被父母的坚持感动了。他们已经六十多岁了,完全可以享受生活,但是仍然在为下一代着想。
小宇也从这件事中学到了很多。他开始把自己的零花钱存起来,说要学爷爷奶奶,做一个有远见的人。
我和陈萍也开始了自己的储蓄计划。我们每月拿出收入的30%存起来,虽然没有父母那么"狠",但也算是一个好的开始。
有一天,我问父亲:"爸,您觉得这四十九年的节俭生活,值得吗?"
父亲想了想,认真地说:"值得。不仅仅是因为存下了这些钱,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律,学会了为将来打算。这是比金钱更宝贵的财富。"
母亲也点头:"对,我们这一辈子,虽然过得节俭,但是心里踏实。现在有了这些积蓄,更踏实了。"
看着父母脸上满足的笑容,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富有,不是拥有多少钱,而是拥有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
父母用四十九年的坚持,不仅积累了财富,更积累了面对生活的底气和智慧。
现在,我也要开始自己的"四十九年计划"了。
也许等我老的时候,也能像父母一样,在银行看到一个让子孙震惊的数字。
那时候,我会告诉我的孩子:这就是坚持的力量,这就是复利的奇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