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对于「人情保单」,普遍存在着一种刻板印象。
提起人情单,你是否立刻想象出这样的画面:某个刚做保险的亲戚或朋友,拎着大包小礼上门,口中念叨着:这个产品特别适合你,不签单就不肯离开?
你拗不过情面,心想人都来了、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能帮就帮吧。于是保险具体保什么,你并不太在意,纯粹是看在交情的份上,完成了这次购买。
正因如此,“人情单”在舆论中的口碑一直不佳。
无论是行业内部,还是消费者层面,大家都习惯与它划清界限——从业者不屑,客户不满,仿佛它是保险市场上一个“不该存在的错误”。
保险的成交,应该是基于需求的,是以需要为前提的。拿着人情逼别人买,算是怎么个事?
但人情单,真的就一无是处吗?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某街头采访账号曾遇到一位小姐姐,她讲述了自己家与保险相关的经历。
2018年,她给父亲买过一份保险。没想到第二年,父亲被确诊肺癌。普通家庭摊上癌症患者,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
化疗一次一万多,免疫针一针3.7万,每21天就要打一次。单次治疗总费用高达4.7万。讲述时她仍心有余悸:挺贵的。
这份保险,是在老家做保险的同学卖给她的。当时她手头并不宽裕,原本想攒钱买房,但碍于情面,还是迷迷糊糊买了:具体保的什么,我也不太清楚。
父亲出险后,她联系那位同学。对方告诉她:可以报销。并很快协助她办完了所有理赔手续,医疗费全部报销结清。
小姐姐说了一句特别精彩的总结:得重病是不幸,但万幸的是,得病之前买了这份保险。
我们已无法得知,当初她那位同学到底是怎样推销这份“人情单”的。不妨就假设,也是提了礼物、软磨硬泡才成交的吧。
但恰恰是这份因人情而生的保单,在关键时刻救了她父亲的命。
不吹不黑地说,我亲眼见过的理赔案件中,有很多都来自所谓的人情单。你说不上它到底是好是坏,更难以简单评判对错。
我见过有人买了4.025%预定利率的理财险,后来退保了;也见过有人买了百万医疗的人情单,觉得用不上也退掉了。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后悔。
也只有那些最终出险、并获得理赔的人情单,才能“洗白”自己存在的价值。否则,它永远会被钉在“被嫌弃”的耻辱柱上。
仔细想想,其实挺有意思的。如果我们把「不是因为产品本身,而是因为人情关系才做出购买」的行为都称为“人情XX”,那么被吐槽的又何止保险?
你有没有在熟人那买过“人情肉”?在朋友店里买过“人情衣服”?家里有没有几床“人情被”?吃没吃过“人情水果”?甚至你开的车,都可能是“人情车”。
那为什么大家不反感人情肉、人情衣、人情水果、人情车……唯独对“人情保单”的质疑,始终没有停止?
首先,是因为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别的商品能体验、能即刻使用,而保险只有在风险发生时才能兑现,因此容易给人不划算、用不上、白花钱的心理感受。
其次,多数人对未来的规划,其实需要外力推动才能落实。我相信,如果没有保险推销员,仅靠大众自发的保险意识,中国永远成不了保险大国、强国。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种理赔案例。保险没用上,客户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人情单,我当初什么都不懂,全是XX推销我的...轻松把责任推给别人。
保险若用上了,客户最多说一句:保险真的有用,有保险真好。字字肯定保险的好,帮她脱离高医疗费困境的销售却只字不提,仿佛不配出场。
我们是否值得反思:一场理赔顺利完成之后,最该感谢的,到底是保险公司?是保险产品?还是那个用人情帮你签下这份保单的人呢?
你如何看待人情保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