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网友问为什么中国不让一些印度人来帮助他们发展呢?
随后另一位印度网友率先开炮:“得了吧!我们的人才在硅谷都是顶尖的,需要去帮中国?他们连签证都卡得死死的,明明是害怕竞争!我们的IT精英和工程师在全球都是抢手货,何必热脸贴冷屁股?”
他的逻辑是:我们在美国当高管,所以我们天下无敌。至于中国为什么不敞开怀抱,那必然是嫉妒和恐惧。
这种将个体精英的成功等同于国家整体实力的思路,堪称一种精神上的“整体外包”。仿佛只要印度裔CEO足够多,全世界的基建、制造和供应链难题都能靠他们开几个视频会议解决
巴基斯坦网友立刻上线开怼:“笑死,先管好自己家的贫民窟和停电问题吧!中国的高铁和5G需要印度‘帮忙’?某些人真是自信到离谱。建议多看看新闻,别活在自己的幻想里。”
当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还在奋力追赶时,去“帮助”那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听起来就像一个游泳初学者要去指导奥运冠军的泳姿,勇气可嘉,但场面多少有些滑稽。
美国网友则和起了稀泥:“啊这…印度人确实擅长当CEO(比如谷歌和微软),但中国的基建速度可是世界第一哦?两边其实半斤八两啦——一个会吹牛,一个会干活。”
一个是在现行国际秩序下,通过融入顶层、掌握话语权来实现价值;另一个则是通过构建坚实的底层实体,重塑秩序本身。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仅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就分别达到了211.5万辆和209万辆。这恐怕不是几句“吹牛”就能吹出来的成绩
新加坡网友的分析则更进一步:“客观说,印度有英语和软件优势,中国有制造和基建优势。但不是简单‘帮忙’能概括的。双方缺乏信任才是关键吧。”
终于有人提到了点子上。国家间的协作从来不是简单的能力互补,而是基于战略互信的复杂博弈。所谓的“帮忙”,更像是一厢情愿的美好说辞。
英国网友的评论则充满了经典的英式刻薄:“经典印式自信!请问是打算派人在恒河练完瑜伽后,去帮中国治理环境污染吗?还是先解决自家环境问题才比较实际。”
这句嘲讽可谓是杀人诛心,用一种荒诞的场景,将对方的论点置于一个无法辩驳的尴尬境地。
它指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在提出“帮助”别人之前,不妨先低头看看自己脚下的路是否平坦,身边的水是否清澈
声明:本文为原创,部分素材经AI辅助,已逐字审校;配图均来源真实素材或AI生成。内容积极向上,如有疏漏,敬请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