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娱乐圈的“瓜田”里,永远不缺一夜暴富的神话,也少不了帝国崩塌的警世恒言。
但很少有哪个,像华谊兄弟这样,让人看得如此唏嘘。
2015年,那是华谊兄弟最风光的时刻,市值一度被喊到近900亿,王中军、王中磊兄弟二人,一个是豪掷千金拍下梵高、毕加索名画的艺术收藏家,一个是为女儿举办奢华派对、出入皆是名流的社交达人。
那时候的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短短几年后,珍藏的画作会被迫变卖,曾经的“人上人”会被限制高消费,甚至被拍到在街边小馆吃着十几块的盖浇饭。
从云端到谷底,究竟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将华谊的衰败归结于2018年的行业风暴,或是后来失败的“对赌协议”。
但实际上,当一座大厦开始崩塌时,每一块砖瓦的松动,都早已有了预兆。
而那个最清晰的裂痕,或许就是2013年,华谊为了8000万,选择“背刺”周星驰的那一刻。
丢掉的8000万与失去的江湖信誉
2013年,一部《西游·降魔篇》横空出世,在那个电影票房还未全面“通货膨胀”的年代,砍下了惊人的12.48亿票房。
作为出品方之一的华谊兄弟,自然赚得盆满钵满。但就在庆功宴的香槟泡沫还未散尽时,一场难堪的官司,将华谊推上了风口浪尖。
合作的另一方,周星驰,将华谊告上了法庭。
理由很简单:根据双方的口头约定,如果票房超过5亿,他应该额外获得一笔约8000万的票房分红。
华谊的回应同样简单粗暴:口头约定不算数,一切以书面合同为准。最终,由于缺乏签字盖章的正式文件,周星驰败诉。
从法律上看,华谊赢了,他们成功地“省”下了这8000万。但在商业的世界里,尤其是在极其看重人脉与口碑的影视圈,他们输掉的,远不止这个数字。
这件事的杀伤力在于,它向整个行业传递了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华谊兄弟,这家曾经的“民营电影第一股”,将短期利益看得比长期信誉更重要。在他们眼中,合作伙伴的信任、江湖的道义,都可以在冰冷的合同条款面前被牺牲。
王中军和王中磊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周星驰这位“喜剧之王”的未来合作机会。
三年后,周星驰带着《美人鱼》归来,这次他选择了新的合作伙伴——光线传媒。
结果,《美人鱼》票房狂揽近34亿,让光线传媒赚得盆满钵满,一举奠定了其在业内的江湖地位。
而这本该是属于华谊的泼天富贵。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那些曾经看好华谊的资本,也开始重新审视这家公司的“人品”。
阿里、腾讯等巨头,在随后的几年里,纷纷选择了减持股份。
为了区区8000万,华谊不仅失去了一个能持续创造巨额利润的顶级IP,更动摇了资本市场对它的信心根基。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一笔巨亏。
被资本绑架的创作
在“背刺”周星驰之前,华谊的傲慢与短视其实早有苗头。
2005年,“内地第一经纪人”王京花合约到期,带着陈道明、刘嘉玲、胡军等大半个华谊艺人库的核心资源出走。
面对这次几乎“掏空”公司的地震,王中军轻描淡写地表示:“公司缺了谁都可以。”
这句话,在当时听起来是霸气,如今回看,却是对公司核心资产——人才的极度漠视。
华谊的崛起,靠的是冯小刚的贺岁片,靠的是王京花带来的“半壁江山”。但当资本涌入,当公司上市后,华谊的掌舵者似乎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资本可以凌驾于一切,包括内容创作本身。
这种错觉在2015年达到了顶峰。
那一年,华谊兄弟做出了一个震惊市场的决定:以10.5亿的天价,收购了冯小刚名下一家成立仅两个月、净资产为负数的“空壳公司”——东阳美拉70%的股权。
这当然不是一笔正常的买卖,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金融游戏,其核心就是一份长达五年的“对赌协议”。
协议要求冯小刚在五年内,必须为公司完成逐年递增的净利润目标,否则就要自掏腰包补足差额。
华谊试图用这种方式,将冯小刚这位功勋卓著的导演,彻底“绑定”在自己的战车上。随后,他们又将这种模式复制到了张国立、李晨、杨颖等一众明星身上。
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一招妙棋,既锁定了明星IP,又保证了未来的业绩。
但其背后,却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彻底背叛。
电影是一门艺术,它的成功与否,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对赌协议”则粗暴地将其量化为冷冰冰的财务指标。
为了完成业绩,导演和明星们不得不疲于奔命。
冯小刚不再有时间去打磨一部像《集结号》或《唐山大地震》那样的作品,转而拍出了口碑褒贬不一的《我不是潘金莲》和《芳华》来完成任务。
而其他被绑定的明星,更是成了“烂片”的常客,不断消耗着自己的口碑和观众缘。
华谊亲手将自己最引以为傲的内容创作能力,推上了金融的祭坛。
当电影不再是作品,而沦为完成KPI的工具时,口碑的崩坏便接踵而至。最终,冯小刚五年对赌失败,累计向华谊赔偿了2.35亿元。
华谊看似收回了部分损失,但其品牌价值和内容生产能力,却在这场资本狂欢中遭到了无法弥补的重创。
当信誉的基石和内容的支柱双双动摇,大厦的崩塌便只是时间问题。
2018年,旗下艺人范冰冰的“阴阳合同”事件,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监管风暴席卷整个影视行业,华谊股价应声暴跌,市值大幅缩水。而此前被“对赌协议”掩盖的业绩泡沫,也随之破裂。
从2018年起,华谊兄弟陷入了连年的巨额亏损。根据公开的财务报告,从2018年到2021年的四年间,累计亏损额超过64亿元。
即便在市场回暖的2024年,公司依然未能扭转颓势,全年营收下降超30%,净亏损达2.85亿元。
更可怕的是持续失血的现金流和高企的负债。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5%,流动比率仅为0.44,意味着短期偿债能力堪忧。
曾经在巅峰期大举投资的实景娱乐(电影小镇)等多元化项目,非但没能成为新的增长点,反而在疫情和经营不善的双重打击下,成了巨大的资金包袱,2024年该板块收入同比暴跌近79%。
截至2025年最新数据,华谊的总市值已从巅峰的近900亿,跌落至不足80亿。
而王中军、王中磊兄弟,也早已从资本大佬的神坛跌落,被列为被执行人,面临高消费限制。王中军不得不忍痛割爱,卖掉自己收藏的名画和豪宅来偿还公司债务。
如今的华谊,人才流失严重,曾经引以为傲的制作能力大不如前,很难再拿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爆款作品。
周星驰的《美人鱼2》虽然早在多年前就已杀青,但至今仍处于后期制作阶段,上映遥遥无期,成为了华谊片单上一个尴尬的存在。
回看华谊兄弟这二十多年的沉浮,它的倒台并非源于某一次偶然的危机,而是一系列错误选择导致的必然结果。
从轻视人才的傲慢,到背弃承诺的失信,再到拥抱资本、透支内容的短视,每一步都走在了通往悬崖的路上。
来源:四年巨亏64亿,股价较高点跌超9成,华谊兄弟遭腾讯割肉减持
2022-08-06 17:59:03 来源: 火星商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