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的#放弃保研是我对自己负责任的勇敢#这个话题,引发热议。00后大学生凭借优异学业成绩获得高校保研资格,却毅然决定放弃,选择出国留学。
她这种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勇敢抉择,让人赞叹不已。
清晰的目标与勇气:比学历更宝贵的品质
这个女孩不是个例。退伍女兵龚颖放弃保研资格,通过自己努力考上北京大学外交学专业,追逐自己的外交官梦想。徐研研也放弃了已经获得的推免名额,选择成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前往内蒙古开启支教之旅。
这些年轻人都有着共同特点:专业成绩优异(证明其学习能力),对自己想要什么有清晰认知,并且有勇气选择非传统路径。
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言:“教育非填鸭之器,乃点燃火种之手。”这些年轻人身上燃烧的,正是被点燃的内心火种。
作为父母,如何培养有主见、有勇气的孩子?
1、从“指挥官”转变为“队友”:建立支持性亲子关系
育儿专家楼夷提出,亲子关系需要“目标升级”。家长的核心目标不应狭隘地局限于“提高学习成绩”,而应是更广阔地“帮助孩子在学校里取得成功”。
“当我明确告诉女儿,‘我要帮助你在学校里取得成功’时,这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爸爸妈妈是和你站在一边的队友。”楼夷解释,这种定位的转变至关重要。
2、允许孩子失败,在挫折中培养勇气
真正的勇气从来不是无所畏惧的鲁莽,而是在明知可能会失败的情况下,依然愿意踏出那一步的坚定和魄力。安吉拉·达克沃斯在《坚毅》一书中提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不是天赋,也不是智商,而是一种名为“坚毅”的品质,而坚毅的核心,正是勇气与决心。
太多父母为了保护孩子,帮他们扫清所有困难,却无形中剥夺了他们锻炼勇气的机会。失败从不是终点,而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历练。要让孩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面对失败的勇气。
3、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勇气榜样
孩子们往往不会记住我们说了什么,但他们会记住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表现出的坚韧与决心,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最佳范本。
教育家马相伯曾言:“教育之道,在立人,更在立魂。”父母要想培养有魄力的孩子,自己先要成为有勇气的人,展示如何面对挫折,如何不言放弃。
4、坦诚沟通,尊重孩子的独立思想
楼夷夫妇用14年育儿笔记证明:在育儿这件事上,父母可以“不焦虑、不躺平,但不能缺席”。这份“在场”,不是事无巨细的包办,而是愿意“和孩子说一切”。
忙碌的生活中,亲子对话不应只剩下“作业写完了吗?”。面对孩子成长路上的困惑,选择敷衍还是坦诚,决定了孩子是否愿意向你敞开心扉。
5、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发现其独特优势
海蓝博士在《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中指出:“接纳孩子,从接纳自己开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价值不应仅仅建立在他们的成就之上。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自我接纳是幸福的起点。”父母若能先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就能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允许孩子犯错,陪伴孩子慢慢进步。
如何看待孩子的非传统选择?
当孩子做出像李潇晗那样“放弃保研”的重大决定时,父母首先需要克服自身的焦虑情绪。许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担心孩子“走弯路”,但这种担忧往往源于传统观念而非对孩子的真正了解。
孩子的选择并非放弃,而是选择了另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正如徐研研在解释自己的选择时引用的诗句:“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走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因此决定了我迥异的旅途。”
父母应当意识到,拥有自主选择和承担后果勇气的能力,比遵循传统路径更为重要。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循规蹈矩不再是最优解,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勇气,才是真正的未来竞争力。
总结
龚颖和徐研研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当年轻人能够听从内心声音、勇敢选择自己的道路时,他们能够绽放出多么耀眼的光芒。
作为父母,我们最大的成功不是孩子获得了多么显赫的成就,而是他们能够成为有主见、有勇气、有担当的人。正如教育家戴伯韬所倡导的:“解放儿童,因材施教。”
当我们能够放下自身的焦虑和期待,真正看见并支持孩子的独特天赋与梦想时,我们才能帮助孩子书写出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谁谓河广,一苇以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