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田思
编辑 |蒋波
在光伏寒冬中,企业间纠纷明显增多,其中大多数都是供货后付不起货款的,如今却出现了收了预付款拒不发货的案例,个中缘由实在蹊跷。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获悉,9月9日,蓝丰生化(SZ:002513)公告披露,控股子公司安徽旭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旭合科技”)被江苏昱辉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江苏昱辉”)起诉,涉案金额1123.32万元。
2024年9月5日,江苏昱辉与旭合科技签署了《采购合同》,江苏昱辉向旭合科技支付预付款人民币300万元用于后续货款的抵扣。但是,旭合科技在交付部分产品后就不再按时发货了。
为此,江苏昱辉诉讼要求旭合科技退还未抵扣完的预付款、提货款190万元,违约金933万元,同时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目前,法院已受理该案件。
作为一家由中科院院士、行业资深高管和新能源资本大佬组成的光伏新秀,旭合科技成立的时间不长,电池组件产能也仅有3.5GW,但企业整体低调、务实,在业内被不少人视为较为靠谱的光伏企业。
在当前光伏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电池组件企业争抢订单打破头的市场环境下,旭合科技为何还收了钱不发货?其如此“任性”的底气来自哪里?
公司声称满产满销,但债务风险高企
旭合科技于2022年7月在安徽滁州成立,专注高效N型晶硅光伏电池、组件产品的制造和新能源项目开发。公司科研团队和运营管理团队阵容均十分“豪华”——高级顾问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都有为,行业老兵李质磊、路忠林分别担任CEO、CTO,企业发起人之一、董事长郑旭是新能源资本大佬。
2023年6月,郑旭通过收购农化上市公司蓝丰生化部分股权成为实控人。同年9月,蓝丰生化以现金6752.349万元收购了郑旭及一致行动人持有的旭合科技51%股权,成为旭合科技控股公司。
收购旭合科技后,蓝丰生化确定了“农化+新能源”双主业的发展战略。之后几年公司光伏业务营收节节攀升,从2023年的9.45亿元,升至2024年的12.13亿元,今年上半年光伏业务又带来9.26亿元进账。截至今年上半年,蓝丰生化光伏业务的营收占比已从2023年的54.3%升至77.39%。
旭合科技5年发展规划(图源:公司官网)
旭合科技规划了规模庞大的产能建设计划。2023年11月,公司位于滁州基地的年产10GW电池组件项目(一期)的部分产线建成投产。2024年报显示,旭合科技实际拥有2.5GW高效N型TOPCON电池片和1GW组件产能。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今年5月21日,蓝丰生化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目前公司光伏板块业务在手订单充足,产能利用率接近满产状态。7月10日,蓝丰生化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再次表示,“基本处于满产满销状态。”
既然满产满销,为何连几百万的货都供不出来?是生产出来的货都被其他客户抢走了?还是是说双方合作出现了不愉快,故意不发货?背后的真实原因,有待于相关各方的进一步说明。
实际上,从经营上看,旭合科技近两年有些缺钱,本案1000多万的索赔额会让公司更加雪上加霜。
蓝丰生化自2023年9月控股旭合科技以来,就不断为旭合科技提供连带担保责任,涉及银行贷款、设备款乃至上游辅材货款等。其对外担保余额从2023年9月的6237万元,激增至到2025年8月底的 6.58亿元,两年时间翻了十倍,融资担保额度上限也提升至25亿元。
旭合科技资产及经营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来源:财报)
去年11月下旬,蓝丰生化还为旭合科技引入投资者长安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后者合计为旭合科技增资9801万元,其中1782万计入注册资本,8019万元计入资本公积。增资完成后,蓝丰生化持有旭合科技的股权比例由51%变降至49.2449%。
然而,旭合科技的债务依旧在上升。截至2025年6月末,旭合科技总资产31.15亿元,其中净资产约3.69亿元,资产权益比率还不到12%,意味着公司依赖债务融资较多,财务风险极高。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就在今年8月27日,旭合科技还因欠付捷佳伟创及其子公司1.11亿元货款,拉来蓝丰生化及公司总经理李质磊、董事路忠林共同为还款事项提供连带担保。
光伏持续不盈利,亏损由政府补贴全覆盖
旭合科技缺钱困局的核心,是其至今未实现光伏业务的完全盈利。
旭合科技的太阳能电池产业化项目一期项目投产时,光伏行业的洗牌已经开始。受此影响,旭合科技在2023年亏损3137.70万元;2024年,继续亏损1.77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又亏损了1899.07万元。两年半时间,旭合科技合计亏损2.27亿元。
蓝丰生化年报显示,2023年光伏业务毛利率仅0.25%,2024年更是降至-4.22%。这两年蓝丰生化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3.32亿元和2.53亿元。
但即使如此,蓝丰生化依然对光伏抱有厚望,光伏业务的总营收占比不断提升的同时,其产能也在继续扩张。2023年3月,旭合科技与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签约,拟投建5GW组件、5GW电池及4GWh储能电池;今年初,旭合科技又与云南昭通市政府达成合作,共同投资3.5亿元建设年产能力2.5GW的组件生产线。
缺钱的旭合科技,逆势干光伏的底气从何而来?答案是地方政府。
涉及政府补贴的负债项目(截至 2025年6月底,来源:半年报)
华夏能源网查询年报及公告信息发现,近三年,旭合科技收到的各类补贴资金合计达2.36亿元,已经覆盖了同期所有亏损。
具体而言,包括2023年收到滁州市国资委旗下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新苏滁”)固定资产投资补助1.08亿元;2024年又获中新苏滁1.07亿元的补贴;2025年4月,旭合科技再次获得中新苏滁给予的2146万元补贴。
只是,虽有地方政府撑腰,旭合科技至今仍未扭亏为盈。而其母公司蓝丰生化却快被拖垮了。自2023年3季度以来,蓝丰生化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已有6个季度为负,其资产负债率更是连续三年都在九成以上。
唯一可以安慰的是,今年上半年,蓝丰生化的光伏业务终于实现3.42%的毛利率——这一正向毛利润主要得益于电池片和其他光伏业务的拉动。其中电池片营收5.24亿元,毛利率6.09%,为公司带来了3191万元的毛利润;而其他光伏业务(光伏电站)虽毛利率高达28.66%,但因仅占总营收的1.85%,对业绩改善影响有限。
在上市母公司和企业自身都已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旭合科技能否安然度过行业寒冬,充满未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