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达城“御景上城”小区,居民颜某将贴有专属二维码的厨余垃圾袋投入绿色垃圾桶,手机APP即时显示“积分+5”。这套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通川区历经六年,探索形成的垃圾分类“精准溯源、精细分流、精心共治”三精模式,有效破解了垃圾分类城乡治理难题。
![]()
![]()
![]()
精准溯源,二维码开启“数字革命”
![]()
在通川区首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御景上城”,200户志愿家庭的生活垃圾拥有专属“身份证”。每个垃圾袋上的二维码,让垃圾溯源从不可能变为现实。
“扫描二维码,谁家分的垃圾一目了然。”物业负责人介绍,督导员通过扫码系统实时核查分类质量,对分类准确的居民给予积分奖励。2栋业主杜某坦言:“最初觉得麻烦,现在分错了反而不好意思。”
![]()
通川区垃圾分类收集点
这套数字化管理系统源于2020年3月启动的试点。当时小区新增四色分类回收桶——红(有害)、蓝(可回收)、绿(厨余)、黑(其他),同时为每户建立“绿色账户”。曾经随意丢弃的垃圾,如今成为可追踪、可激励的环保行为。从“不会分”到“主动分”,二维码背后的激励机制功不可没。
对比2019年群众最不满意的十件事“垃圾清运不及时”的窘境,如今200户志愿家庭100%实现源头分类,成为通川区垃圾分类数字化革命的生动注脚。
![]()
精细分流,双轨制破解“混收混运”
![]()
在复兴、双龙等场镇,收运车每天准点回收50余家餐馆的餐厨垃圾。这些曾令人头疼的潲水,现在统一送往资源化处理厂,转化为有机肥料和生物柴油。农村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模式,城区则推行“智能分类+专业收运双轨制”。
![]()
通川区垃圾分类宣传语
硬件支撑是关键。全区建成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864个,配置分类垃圾桶12000个、压缩式转运车16台。农村阳光堆肥房将厨余垃圾转化为肥料,城区则通过焚烧发电实现垃圾变能源,通川区通过精细分流真正实现了垃圾变“金”的绿色路子。
![]()
精心共治,满意度激活“全民参与”
![]()
滨河路广场上,居民围着垃圾分类有奖问答展台踊跃答题。通川区“三个一”宣传活动单场发放奖品300份,将枯燥的分类知识转化为趣味互动。
“五大机制才是治本之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人揭秘治理内核:建设管理、收集转运、投入保障、齐抓共管、考核评估五大机制环环相扣。
宣传手段推陈出新。志愿者带着模拟垃圾道具走进院坝,让居民现场操作分类;社区开设“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开展“文明清洁户评选”。村民王桂花说:“垃圾分好类能换生活用品,连孩子都知道饮料瓶要投可回收桶。”对比2019年专项整治时的被动整改,如今98%村民满意度印证了治理实效。
稿件原创,转发请注明出处
通讯员:吴伟
编辑:刘婧祺
编审:郑 涛
总编:僧希林
![]()
点个在看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