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导语
2025年9月6-7日,“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学术会议(2025)”在江西南昌圆满召开。该盛会是我国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甲状腺专业的首届学术会议,特邀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探糖尿病与甲状腺疾病领域的前沿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最新诊疗进展。其中,“甲状腺眼病(TED)治疗现状与突破”这一话题备受关注。TED是与甲状腺疾病密切相关的一种器官特异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严重损害患者的视功能,降低生活质量[1]。近年来,随着全球医学界对 TED 研究的持续深入,其诊疗领域不断涌现突破性进展。特别是靶向生物制剂替妥尤单抗的问世,为长期受困于传统治疗方案的 TED 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希望。
值此重要契机,我们特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单忠艳教授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眼科和视觉科学系教授、国际知名的内分泌学家Terry J. Smith就“TED治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分享独到见解,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宝贵的新思路和实践经验。
新篇已启——TED治疗的多重困境与重要突破
Terry J. Smith教授:
美国女性和男性TED的发病率分别为 8.9/10 万人年和 1/10 万人年[2]。TED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手段。既往的治疗手段(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眼眶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糖皮质激素静脉冲击治疗是中重度TED和极重度TED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3],但其存在突眼改善不理想、复发率高以及激素相关的全身副作用等问题。以进行性复视为主要特征的活动期中重度TED患者,可选择放疗,但其疗效相对有限[3]。手术治疗通常需将疾病控制在非活动期、甲状腺功能正常且稳定后方可进行[3],并且此类手术技术壁垒高,对手术医生水平要求高。
近年来,病理机制研究推动精准靶向药物的诞生,目前已经明确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等通路在眼眶成纤维细胞活化中的核心作用,为生物制剂研发提供了重要靶点。替妥尤单抗作为一种新型IGF-1R抗体,为TED治疗带来革命性突破,标志着TED治疗进入了全新的靶向治疗时代,从单纯的“对症缓解”迈向了更为精准的“机制调控”。
单忠艳教授:
TED与Graves病(GD)密切相关,我国是全球GD高发病率的国家之一,亚洲人种GD患者中TED患病率高达45%[4]。我国TED治疗领域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探索与进步的历史。近年来,我国在TED治疗方面经历了三大重要的转变:
➤从经验性治疗到循证医学:早期我国对TED的治疗主要依赖于经验性用药,治疗手段缺乏系统性证据支持。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我国开始重视基于临床研究的数据和权威的指南/共识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了TE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从传统治疗手段到生物靶向药物:过去几十年,我国TED的治疗手段主要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眼眶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但这些治疗手段存在疗效有限、不良反应明显等局限。国内首个IGF-1R抗体——替妥尤单抗N01注射液的上市,填补了国内TED靶向治疗的空白,开启TED治疗新篇章。
➤从单科作战到多学科协作:早期TED诊疗主要集中在内分泌科或眼科单一科室,由于缺乏对疾病整体性和复杂性的全面把控,治疗效果往往有限,且难以实现对患者的长期有效管理。目前,TED多学科协作模式已在国内部分医院开展,通过这一模式,专家们能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出更为科学、精准且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实践真知——替妥尤单抗治疗TED安全有效,适用人群广泛
单忠艳教授:
替妥尤单抗N01注射液是中国TED治疗领域沉寂70年后迎来的首款创新药物,开启了TED精准靶向治疗时代,应用前景可期。替妥尤单抗N01注射液在III期临床试验(RESTORE-1研究)中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结果:第24周时,替妥尤单抗N01注射液组的眼球突出应答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85.8% vs. 3.8%,p<0.0001);替妥尤单抗N01注射液能够显著改善TED患者的眼球突出度、疾病活动程度和生活质量,且研究治疗期间,整体安全性良好:常见的不良事件有血糖升高、听力损伤、肌肉痉挛等,多为轻度至中度,转归良好,基本上不影响替妥尤单抗N01注射液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替妥尤单抗不仅适用于普通的TED患者,还适用于激素抵抗/其它生物制剂无效的难治性的TED患者,临床应用场景广泛。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难治性TED患者接受替妥尤单抗治疗后,眼球突出、临床活动度评分(CAS)、以及复视的应答率分别为85.9%、93.8%和69.1%,与关键临床试验中的初治患者相似[5]。目前,替妥尤单抗已被国内外众多权威指南推荐用于中重度TED患者[3,6,7],尤其是对于合并突眼和复视的TED患者,替妥尤单抗可作为首选[3]。
Terry J. Smith教授:
目前,替妥尤单抗已在全球超过2万患者的临床应用中持续验证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替妥尤单抗N01注射液在中国TED患者中的III期临床试验数据,可填补当前替妥尤单抗国际研究中缺乏的亚洲人群数据,为全球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推动替妥尤单抗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与应用。在全球II和III期临床试验中,替妥尤单抗总体耐受性良好,尽管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普遍存在轻度至中度副作用。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发生率≥10%)包括肌肉痉挛、恶心、脱发、腹泻、疲劳、高血糖和听力损伤。多数不良事件可能与IGF-1R抑制的后续效应相关。对于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应实施针对性管理,例如针对替妥尤单抗引起的高血糖,治疗前应特别关注糖尿病高危人群,并在治疗期间监测血糖水平。
替妥尤单抗适用人群范围较广,在中重度活动期、慢性低活动性、伴有视神经压迫或者是顽固性的TED患者中都具有治疗效果,能够实现活动期与静止期全程干预,可作为手术治疗的替代方案。对于活动性TED患者,尤其是那些眼球突出明显且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尽早使用替妥尤单抗能够更快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每位TED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协同赋能——强化多学科协作,提升TED诊疗水平
单忠艳教授:
我国在TED管理模式方面正在实施一系列创新性的改变,以“TED规范化诊疗中心建设项目”为例,该项目旨在实现“四提升、两降低”:提升多学科合作能力、提升全国TED诊治能力、提升诊疗中心所在医院科室的影响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降低TED的危害、降低TED的社会负担。为了项目的顺利推进,我们也积极制定了《甲状腺眼病规范化诊疗中心建设专家指导意见》[8],同步进行人员培训,以确保各诊疗中心的TED规范化诊治能力稳步提高,最终达到同质化。随着未来更多医院加入TED规范化诊疗中心建设,我国TED患者诊治数据库将不断积累,为开展全国多中心TED相关队列研究或真实世界研究奠定基础。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亦可为同样面临多学科诊疗能力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挑战的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帮助更多国家和地区提升TED的管理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
未来可期——靶向治疗引领TED治疗未来之路
Terry J. Smith教授:
TED在临床并不常见,也没有根治性治疗方案,现有传统疗法均未作用于其潜在发病机制。近年来对TE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推动了针对细胞因子受体、共刺激分子及IGF-1R抑制剂等靶点的药物开发,多项临床试验已显示出积极疗效。此外,TSHR阻断性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抑制剂、B细胞和T细胞活化抑制剂等新型靶向分子也已取得鼓舞性试验结果。
单忠艳教授:
IGF-1R是近年来TED领域研发的热门靶点,目前已有静脉注射制剂问世,未来研究还会聚焦其更多的使用剂型,如口服制剂、皮下注射制剂等。除了这一热门靶点之外,还有一些重要靶点在探索之中,例如靶向TSH受体的治疗,K1-70是一种重组人IgG免疫球蛋白,靶向TSH受体,阻断TSH的作用。I期试验数据发现,该药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耐受性良好,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9]。另外,靶向细胞因子的治疗和靶向T细胞的治疗也都在积极的研发之中。未来的研究还有望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有学者指出,TED潜伏期中,靶向缺氧微环境或阻断T细胞异常分化可能成为预防TED发生的新策略[10]。
结 语
从传统治疗手段到生物靶向制剂的创新突破;从单一科室的"孤军奋战"到多学科的“协同作战”;TED 治疗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医学智慧与人文关怀的共生。替妥尤单抗N01注射液在TED患者中具有高应答率和良好安全性,引领我国TED治疗进入了靶向治疗新时代,期待这一创新制剂在我国得到合理、规范应用,造福更多TED患者。此外,在精准医疗与多学科协作的驱动下,TED的治疗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专家简介
单忠艳 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卫健委共建甲状腺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第十、十一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内分泌代谢病医师协会副会长
中华预防医学会甲状腺疾病防治专委会主任委员
专家简介
Terry J. Smith 教授
密歇根大学眼科与视觉科学系Frederick G.L. Huetwell荣誉教授
国际知名内分泌学专家
1983年以来获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及退伍军人事务部持续资助
担任美国Orbit 学会委员、 国家Graves病基金会首席科学家、多家SCI期刊审稿专家
发表275篇同行评议论文及专著章节,获授5项研究成果专利
过去二十余年,其团队致力于探索甲状腺相关自身免疫疾病,特别是Graves及其眼部并发症——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病理机制,并开发创新疗法
参考文献:
[1]赵紫楠,高洪伟,石璐,等.甲状腺眼病的生物制剂治疗专家共识[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5,23(03):1-10.
[2]Wiersinga WM, Eckstein AK, Žarković M.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5 Jul;13(7):600-614.
[3]Burch HB, et al. Eur Thyroid J. 2022 Dec 8;11(6):e220189.
[4]韦怡宁, 周慧芳. 《ATA/ETA甲状腺眼病管理共识》解读[J].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11):1111-1114.
[5]Men CJ, et al. Ophthalmic Plast Reconstr Surg. 2024 May-Jun 01;40(3):276-285.
[6]Bartalena L, Kahaly GJ, Baldeschi L, et al. Eur J Endocrinol. 2021;185(4):G43-G67.
[7]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甲状腺学组. 中国甲状腺相关眼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中华眼科杂志. 2022;58(9).
[8]甲状腺眼病规范化诊疗中心建设专家指导意见[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5,45(03):227-236.
[9]Moledina M, et al. Eye (Lond). 2024 Jun;38(8):1425-1437.
[10]Zhang M,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5 Apr 11:dgaf230.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