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这座东西方文明交织的十字路口,从未缺少过来自商业世界的注目。但这一次,聚光灯下的主角换人了。
9月5日,观夏,迎来了它在中国香港的第一家店。
从北京国子监、上海湖南路等修缮历史建筑的独立店,到南京德基、上海洛克·外滩源等创新内容的商场店,再到如今的香港首店,观夏不仅迎来了空间叙事的进化,更成为首个走出内地市场,在中国香港开设独立门店的本土香氛品牌。
当繁体字的「觀夏」与铜锣湾的独特街道景观融为一体,一颗新种子,正在萌芽。
它唤醒了一段关于香港制造的群体记忆,联结了东方文化的血脉认同,更叩响了中国品牌全球化的大门——
中国品牌的全球化征程,需要的不仅是商业智慧,更是文化认同;不仅是市场扩张,更是价值传播;不仅是产品销售,更是美学输出。
“你在这些空间中流连,逐渐发觉很难分辨什么是原来的、什么是外来的;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他人的;什么是东方的、什么是西方的。”香港作家也斯曾这样形容香港。
香港,不只是一座城市,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质地”。它的复杂、多元、包容、矛盾,给了无数文学、艺术、电影、音乐作品灵感。对于品牌来说,想要用一个空间去解读这座国际都市的底蕴,并不容易。
当国际美妆、香氛品牌们扎堆海港城时,观夏却选择将首店隐于铜锣湾恩平道52号一栋建于1958年的老建筑中。
从选址开始,观夏便开启了一场关于香港历史文脉的深度探究。某种层面,首店的落成,就像一部人文纪录片的上映。
作为香港电影中的高频场景,繁华与市井交融的铜锣湾,给内地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观夏所在的恩平道,命名本身就蕴含着一段移居史——它得名于广东著名侨乡恩平市,见证了早期华人社群的迁徙与扎根,回荡着一代华侨的深深乡愁。
虽然历经多次城市更新,恩平道仍保留着部分1950-60年代“唐楼”的建筑特征。当时,许多唐楼曾是小型制造工场或家庭作坊,上层住工人,下层作工厂,生产服装、玩具等出口商品。
建筑背后的故事,为观夏带来启发,将视角着眼于“香港制造”这一非常重要的时代印记——1960年代制造业的起飞,真正帮助香港走向了世界。
而在深入挖掘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观夏团队注意到,“香港制造”背后有一群一直被忽视的无名女性。她们在纺织厂、塑胶厂、印刷车间里,用双手织就了香港经济的黄金时代。
这些无名女性,不仅是流水线上的劳动者,更是自主、坚韧、充满生命力的个体。
于是,观夏香港首店的空间灵感逐渐清晰:以「香港制造」为空间概念核心,聚焦于1960年代香港制造业起飞时期无数默默奉献的「无名女性」,借助视觉、空间与香气,重现那个时代的温度。
BeautyNEXT在现场深刻感受到,「观夏铜锣湾」从架构、内容到细节、巧思,都可谓观夏空间叙事的“集大成者”。
空间整体由东方原料·工作室、长物亭、书房与浴室四部分构成,在架构上保留了观夏式的东方美学底色。每部分空间除了陈列观夏不同系列产品,更在细节创作上加入对“香港制造”与“无名女性”的致敬:
进入空间,特意保留的原建筑小粒马赛克地砖,即刻引发对六十年代香港视觉美学的记忆;
随即看到香水陈列区与右侧的「东方原料·工作室」,讲述着观夏对东方香气的溯源,感受中国香文化留白、写意的底色;
沿动线前行,左转步入「长物亭」,当年香港女性收拢、铺展过的布绸将香港工艺脉络与个性化礼赠融合,开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
从上方有窗花玻璃的木门进入「书房」,在上世纪台灯投射的光影中,观夏精心挑选的香港女性史册与工艺典籍陈列与此;
推开曾经家家户户常见的珠帘,巡步至空间深处的「浴室」,以女性梳洗时光为灵感,带领人们重温那个认真生活的温润年代。
可以说,「观夏铜锣湾」不流于表面化的地域符号,而是深入在地文化的肌理深处,以一种微观人文视角,揭开了香港霓虹灯之下的“另一面”——与内地的血脉相连、女性及个体对时代的推动力量、上个世纪港人关于“家”的回忆。
到访者来到每一处,都既可以从整体上感受到品牌对东方美学借由香气的表达,再通过细节与巧思,一步步深入到对香港在地文化的感知,走进一段历史与记忆中。
这种“灵动”而“厚重”的空间叙事表达,恰如香港这种城市的文化“质地”。
真正的奢侈,不是空间的奢华,而是能与一座城市的故事共鸣。
而观夏所建立的“共鸣”,不只是品牌东方美学理念与城市在地文化的连接,更是让旧人与今人的记忆与文化认同交织,让以「人」为主角的故事得以延续,流动进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情感哲思中。
这份“延续”,观夏在香港首店中为其独创了一处安放地——「长物亭」。
这方共创的生活美学空间,由观夏与设计巨匠陈幼坚共同打造。作为土生土长、蜚声国际的香港设计大师,陈幼坚创作了众多经典设计作品,海报及艺术挂钟被美国旧金山市现代美术博物馆纳为永久收藏品。
他深爱中国传统文化,一生致力于让东西文化在其设计理念中更为合理地融结,既赋予作品传统神韵又不失时尚品味的优雅。
陈幼坚“东情西韵”的设计哲学,与观夏所坚持的“东方新摩登"精神不谋而合。他不仅在设计层面助力,更以其深厚的本土文化与情感理解,帮助观夏真正融入香港语境,实现对在地文化的现代转译。
明代文人文震亨著《长物志》,所谓“长物”不仅是身外之物,更寄托着个人审美与情思。在「长物亭」中,观夏准备了完整的赠礼仪式:品茶、展章节、选花笺、落印章、裹函套、打包袱皮。
亭中融入了许多与陈幼坚反复推敲、精心选择的香港制造业记忆元素,包括:
■白铁工艺:此次用于制作长物亭标识和白铁盒。白铁技艺相传于十九世纪中叶由客家人带入香港,其柔韧防锈的特性使之成为早期家家户户常用的信箱、水桶等家居用品材料,至今仍在香港人家中可见。
■香港制造绸缎:观夏从深水埗布艺市场觅得,由ZengKee(曾记)生产,是香港仅存的本地制造布匹之一。这呼应了1960年代纺织及制衣业蓬勃发展时期,香港女性通过“织织复织织”迈出经济独立的第一步。
■陈幼坚亲自设计的花笺纸和包袱皮:融合五个香港生活元素作为设计纹样——铁花窗、铁闸、纸皮石(香港典型建筑元素)、木棉花(花语“珍惜眼前人”,常被港人用作枕头和入凉茶)、米通碗(香港家家户户最常见的碗纹样)。
■循环木材印章:以本地循环木材打磨成印把,致敬香港活字印刷工艺。1930年代,香港女性就已出现在中华书局印刷厂,从事摺纸、理书、包装等工作,为这座城市留下深刻的墨香记忆。
“哇,这是我们小时候常常会看到的窗花!”“白铁盒,现在祖母家中都有。”在现场,不少到访的香港消费者都对此深感兴奋。
通过将这些可触摸、可感知的体验,融入产品礼赠与包装环节中,观夏唤起人们对香港制造辉煌时期情感记忆的同时,也让这些记忆符号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而文化与记忆的“延续”,不止通过有形的物品,更通过无形的思想。
「观夏铜锣湾」空间开幕之际,观夏还特别推出在地刊物《她城游记》。这份由香港作家程皎旸和观夏S共创的小众腹地深度游记,以第一视角下的两条“行走路线”,串联女性手工业与女性文化精神空间。
女性手工业路线,蜿蜒于城市匠脉之间——从手雕麻将“金發麻雀”第二代传人何秀湄,到元州街陈文雕刻坊的陈秋凤,再到宝灵商场的改衣婆婆等等,这些手工艺店铺背后的女性们,在喧嚣都市中始终专注怡然,塑造了一代香港女子的坚韧图景。
女性文化精神空间路线,则漫溯精神灯塔——循着张爱玲、萧红的文学足迹,从香港大学、露台餐厅、城西公园、圣士提反女子中学,到库布里克书店、莉莉书屋、亚洲艺术文献库、M+、大馆、Hong Kong Swings、THE SHOPHOUSE艺廊,推开隐藏于钢铁森林中的一方方隐秘空间。
在当代年轻人热衷于citywalk的今天,这份全新视角下的城市地图,不仅是对香港女性精神与城市文化的回溯,更为香港本地、内地、国际消费者们提供了一份“精神打卡”指南。
“今天在路边,我看到许多香港人停下脚步,矗立了好久,去阅读橱窗上的那篇文字。这给了我莫大的信心。他们愿意停下来,去阅读,这件事对观夏来说非常重要。”观夏创始人Elvis谈到。
在他看来,观夏所坚持的“在地文化转译”,核心不是商业价值的转译,而是文化、艺术、美学价值的转译。
“国际化的消费者对中国商业和品牌的认知,往往基于预设印象,但我们的目标是超越这些预设,通过对文化、艺术和美学价值的转译,以对方听得懂的方式,来传达真正的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比如,「观夏铜锣湾」是观夏目前所有门店中,首次打造了“东方原料·工作室”的空间。
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来自云南景迈的普洱茶净油,了解东方茶香的故事,品味含有此原料的三重茶、空等观夏经典香气中“先苦后甘”的独特质感。
这种对“先苦后甘”的品味,正是内地人与香港人共同拥有的血脉基因感知。
以香气为媒介,观夏展开了一场无声的文化对话——打破西方品牌长期垄断的香气叙事逻辑,让香港消费者感受到:东方香文化不是异域风情,而是根植于共同文化血脉的表达。
而从原料与工艺的溯源,到每款香氛背后的创作理念,再到场景故事与在地文化共鸣的埋线,「观夏铜锣湾」空间可谓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价值体系。
在恩平道上,BeautyNEXT看到不时有行人放缓脚步,抬头望向招牌,用粤语缓缓念出“觀夏”二字。
在店铺内,香港本地顾客们一波接着一波到访,或是俯身细嗅气味,或是举起器物端看,或是专注地与工作人员交流,或是流连于空间各处沉浸探索。
文化的交流,在闻香、触摸与对话的日常场景中悄然完成。
“我们选择在香港开店,并非仅为商业扩张,更希望真诚地赢得港人的认同和喜爱,展现出观夏不同于传统认知的当代东方文化的魅力。”Elvis谈到。
战略节奏,往往比速度更重要。中国香港首店的启幕,标志着观夏在完成内地8个城市、15家店铺的战略布局后,迎来全球化语境下的重要发展里程碑。
与此同时,中国香港独特的市场环境,也将助力观夏在此完善供应链管理、门店运营、人才培训等国际化运营体系,为品牌未来进入海外市场,提供有力的样本价值。
2025年,是观夏的七周年。过去七年,这个品牌改变了中国美妆市场的商业规则,改写了中国高端香氛品牌的发展路径。
它的每一次行动,总会从“本质”上去思考,更带着超出品牌自身的“利他”:策香,溯源中国特色原料,带动当地产能发展与人文传播;造器;挖掘匠人工艺,助力景德镇窑火不断;开店,修缮历史建筑,与沉淀文化风貌的街区共振。
如今,站在第七年的节点上,观夏又为中国品牌的全球化,带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商业启发与价值底色。
中国香港这一特殊的市场,汇聚了本地消费者、内地访客、东南亚受众和国际游客等多元消费群体。某种意义上,观夏作为首个走出内地市场在中国香港开设独立店铺的本土香氛品牌,为中国品牌的全球化树立了一种全新的标准。
今时今日,中国美妆产业已经具备完善的供应链基建,加上社交媒体的发达,品牌的全球化已经不是一个具有信息与资源壁垒的“难事”,但真正的“全球化”,从来不是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先行。
观夏在中国香港的实践,为中国品牌提供了一种全球化路径的新想象——不是被动地融入全球商业体系,而是主动地参与全球文化对话,用东方的审美语言讲述当代中国的故事。
这种“文化先行”的理念,也将为中国品牌“出海”带来底层思维的革新——中国品牌出海需要的不是迎合西方审美,而是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找到东方美学、品牌理念与在地文化的平衡点。
观夏中国香港首店,不仅是品牌全球化征程的起点,更为中国美妆产业全球化树立了一个标准——邀请世界来品味东方美的文化内涵与审美高度。
让认同先行,让渴望发生。商业的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注:本文空间部分图片摄影:胡凯@AGENT PAY
扫码链接新浪潮!
*本文来源于BeautyNEXT美觉,作者Echo。欢迎加首席交流官白帆微信(fan_062400),围观新浪潮朋友圈,深度交流资源对接, 加入行业创始人社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