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凯在IAA现场的坦诚分享,揭示了一家中国科技企业的独特全球化路径——不追求炫目的短期辉煌,而要成为全球汽车产业中“被需要”的长期伙伴。
“我们这次来欧洲,不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参与展会,也不是炫耀我们的技术,而是表明地平线与大家一起共赢的态度。”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博士在2025年IAA慕尼黑车展上的开场白,定下了这家中国智能驾驶芯片企业与众不同的全球化基调。
在德国慕尼黑展览中心B1馆,地平线的展台比往年大了许多,但与展台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余凯谦逊而坚定的态度。“地平线认为企业最重要的并不是挣多少钱,而是感受到我被需要的那种幸福感,这才能够助力企业长长久久地活着。”余凯告诉在场媒体,“活得久比活得炫重要。”
全球布局,以德国为支点辐射欧洲市场
地平线此次参展IAA,带着明确的战略意图。余凯表示:“公司的企业文化会影响到我们的战略,我们一直都是行业里面最开放、最合作的,构建互赢、共赢生态的玩家。”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地平线展台上展示了与博世、大陆、电装等国际零部件巨头以及大众集团的合作成果。
“通过展台可以看出地平线特别重视构建一个合作生态。”余凯强调。这种生态建设的思维模式,与许多中国企业出海时采取的竞争性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在地平线的全球化版图中,欧洲市场占据着特殊地位。余凯洞察到:“欧洲消费者对自动驾驶需求没那么强,他们对高速辅助驾驶、基于安全的AEB和车道保持有需求,但对中国消费者向往和拥抱的全场景智能驾驶没有需求。”
这种市场差异并没有让地平线退缩,反而让其制定了更加精准的本地化策略。
技术路径,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差异化方案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地平线采取了与竞争对手不同的路径。余凯明确表示:“我们的解决方案确实不依赖高精地图。”这一选择在欧洲市场显得尤为明智,因为欧洲各国路况复杂,高精地图覆盖成本极高。
“上个月,我们刚刚推出了搭载自研系统的全新车型——这是业内首款在不使用高精地图情况下实现高阶智能驾驶的燃油车。”余凯透露的这一进展,展示了地平线技术方案的独特优势。
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技术路径,降低了系统部署的成本和复杂度,使地平线能够将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应用到更低价位的车型上。“我们现在直接杀到十几万价位,而且技术会越来越成熟,所以我觉得4G时刻来临时,十万的车都会标配。”余凯对未来趋势做出如此判断。
商业哲学,你行你上的利他主义合作模式
地平线最为独特的可能是其商业哲学。余凯用一句话概括了与合作伙伴的相处之道:“我们会跟合作伙伴说‘你行你上’,只要是你能做好的事情,我们就往后退,以‘利他’的思维来合作。”
这种“利他”思维在实际商业运作中体现为极致的开放性。“我们坚持硬件中立原则,软件可适配不同SoC芯片平台,包括英伟达、高通、德州仪器,以及中国的地平线芯片。”余凯解释道。
这种灵活性让主机厂客户能自主选择传感器组合,同时使用地平线的软件平台,形成了与行业内软硬件深度绑定的封闭系统的差异化优势。
“我觉得中国并不缺活得炫的企业,地平线想要做的,是在全球产业生态里,努力成为一个被尊敬、被需要的企业,而不是一个闪耀的明星。”余凯的这句话,道出了地平线的长期追求。
市场目标,从1000万套芯片到1000万套HSD
地平线近期达成了出货量超1000万套的里程碑,但这只是开始。余凯表示:“量产1000万之后的节奏,是在过去的延长线上继续发展,只是曲线会更抖。但我觉得更重要的不是1000万这个数量,我现在更在意的是质量。”
他对未来提出了明确目标:“我们要从1000万套征程芯片的发货,走向1000万套HSD的发货,目标是让每个老百姓上车后,每一秒都能真正享受到智能驾驶。”
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技术普及的“4G时刻”。余凯类比道:“在手机时代,当4G引入后,视频渲染变得流畅时,有谁还选其他的?连入门级都选了4G。所以我认为智能驾驶的‘4G时刻’正在来临!”
地平线正在推动智能驾驶技术成为普及型技术,而非高端车型的专属配置。“我们就坚定地卡这个位置,让最广泛的老百姓能够感受到自动驾驶的‘4G时刻’,真正实现平权。”余凯说。
出海策略,做显性低的底层技术供应商
在中国企业出海大潮中,地平线选择了与众不同的路径。余凯分析道:“终端汽车出海要关切情感记忆、国家自豪感相关的问题。对我们底层技术供应商来说,相对还好,因为没那么显性。”
这种“显性低”的特性让地平线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文化阻力更小。“即便如此也要构建合作伙伴生态,在合规、法律、数据安全上要有当地合作伙伴,在这边做生意要做当地好公民,实现共赢。”余凯强调。
地平线已经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出海成果:“我们拿到了一批海外车厂海外市场的生意订单,也包括日本车厂全球市场的订单,整个生命周期的海外订单差不多750万辆。”
余凯认为:“中国企业出海,因为在国内很卷,所以要放弃输赢思维,变成共生思维,你好我也好,不矛盾不排斥,哪怕做同样生意,也要有‘你是课代表、我是学习委员’的心态。”
成为不造车的“特斯拉”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地平线像是不造车版的特斯拉”这一评价时,余凯回应道:“其实这个评价蛮有道理的,从芯片、软件、座舱、智驾这四个象限我们开始慢慢全占了。实际上我们变成了一个汽车通往智能化道路上的全方位赋能者。”
他进一步阐释了地平线的定位:“我们所有的资源能力一摊开,至少可以跟车厂说:不用怕特斯拉了。因为车厂也有自研团队,我经常跟车厂说,包括我的合作伙伴,你行你上,有我在,你的下限就不会太低。”
这种定位类似于PC时代的英特尔——提供基础计算能力,让下游厂商能够在此基础上构建差异化产品。“地平线一直是这样的存在——只造武器不打仗,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跟大家都合作。”余凯说。
然而,地平线并不满足于只是做智能汽车时代的“英特尔”。余凯展望道:“未来三到五年可能是最重要的转折点。早则三年,晚则五年,智驾领域会有重大突破,差不多三年就可以看到成果,L4也基本会出现。”
跨越周期,用长期主义思维应对行业变化
在智能驾驶行业经历高低起伏的周期中,地平线保持了难得的战略定力。余凯分享了他的思考:“我觉得做一家长存的企业,对每个企业都是大考,因为创新一直在发生,不一定发生在自己家,所以穿越周期非常难。”
这种长期主义思维体现在地平线的财务策略上:“我们在财务管理上是变态级的保守,在所有行业里都知道,我们的战略方法论就两句话:永远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永远不要在悬崖边跳舞。”
面对行业的激烈竞争,余凯表示:“于我个人而言,非常讨厌、不赞同价格战的做法,价格战是把这个世界的标准越拉越低的做法。地平线要做外卷型企业,而不是内卷。我们要卷上限、卷用户体验、卷品质,卷边界。”
正是这种不做短期竞争的定力,让地平线能够持续投入底层技术研发。“我们做了很多看不见的功夫,只是很少去张扬。”余凯透露,“我们每年发表的论文,在前沿算法方面的投入,还有论文的引用率这些,我们没有太多宣传,但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地平线在这些领域一直是前沿玩家。”
在余凯的规划中,地平线的终极目标是让自动驾驶无处不在。“从起点到终点每个人都一样,怕啥?没有企业是长存的,企业跟人的生命一样,从出生就面对死亡,所以别太纠结,中间玩得嗨就够了。”
“活得久比活得炫重要”——这句朴素的话语背后,是一家中国科技企业走向全球的独特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