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苹果17发布刚结束,郑州富士康的产线便开启了通宵加班模式。
高额返利达到9800元新高点,8月旺季单日应聘人数突破万人。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从“欢迎加入”到“用完即走”,富士康的强势姿态始终如一,变化的只是它对劳动力的渴求程度。
那些为丰厚回报奋力拼搏的年轻群体,是遗忘了它的本质,还是生活的压力已使他们无从选择?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高返利引发“人间奇景”
9月10日午夜,iPhone17正式亮相,起售价定为5999元。
与此同时,郑州富士康的20万员工正埋头于生产线上。
为应对这次生产高峰,富士康早在7月就启动了大规模招聘。
返利金额不断攀升,从4800元升至6500元,再上调到8500元,最终突破至9800元。
这导致8月初,港区富士康招聘现场聚集了大量人群。
清晨6点便有人开始排队,8点时,队伍已经延伸到马路对岸。
安保人员拉起警戒线维持秩序,广播循环播放着招聘信息。
一天之内,报名人数就超过了万人。
尽管有如此多的应聘者,但招聘标准却一再下调:
7月份还要求具备高中学历,体检合格,核验身份证与银行流水。
到了之后两个月,不再限制学历,银行流水也不再查验,连体检也可以“主动放弃”。
有员工表示,现在只要是能劳动的人,就能被录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9800元的返利听起来十分吸引人。
但每年前来务工的群体中,能够全额领取返利的不足三成。
一位拥有三年工龄的老员工透露,多数人干一两个月就会离开。
因为这里的上班时间是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中间仅休息1小时。
理论上每天工作11小时,但在生产任务紧张时,晚上10点下班也是常态。
至于周末是否休息,还要依据生产进度而定。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让众多临时工难以适应,来了又走。
不仅如此,正式员工与临时工之间的待遇差异明显。
正式工基本工资约2400元,加上加班费,月收入可达4000多元。
看着临时工享有高额返费,心里难免产生不平衡。
但临时工也有自己的难处,他们没有五险一金,没有年终奖,干两三月就得离开。
而富士康正需要这种灵活的用工方式。
因为iPhone新品发布前的三个月是生产高峰期,需要大量人力。
待到12月订单减少时,这些临时工自然会被“优化”掉。
这种“用完就扔”的用工策略,被富士康运用得淋漓尽致。
但别忘了,当年它可是被深圳“请”出来的
从“迎接”到“给予机会”
2010年1月至11月,深圳富士康连续发生14起员工自杀事件,震惊全国。
巨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富士康开始向内地转移产能。
河南抓住机遇,提出优厚条件,力争将富士康引入郑州。
当年,河南省长郭庚茂率领省市领导,在新郑机场迎接从台湾抵达的郭台铭。
无论郭台铭前往何处,他都全程陪同,像影子般紧跟着。
甚至在每日用餐时,都在不断劝说郭台铭,希望他能在河南建厂。
这才有了郑州的富士康工厂。
不过河南也未辜负期望,很快将郑州富士康打造为全球最大的iPhone生产基地。
最高峰时,全球一半的iPhone都出自“郑州制造”。
与此同时,富士康也成长为河南最大的进出口企业,2023年进出口额超过2800亿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六成。
但富士康在河南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2022年10月,由于疫情防控问题,郑州富士康大量员工选择离开。
网络流传的视频显示,成千上万的员工拖着行李,沿着高速公路步行返乡。
这一事件再次引发公众舆论关注,迫于压力,富士康再次承诺改善管理,提高待遇。
而2024年7月,富士康在海外扩张受阻后,又高调宣布要在郑州投资10亿元,建设新的营运总部。
河南方面表示热烈欢迎,仿佛之前郭台铭“给饭吃”的言论从未发生。
而在富士康“重返”河南的同时,它在印度的布局也在加速。
2024年,富士康印度工厂首次同步生产4款iPhone新款。
到了2025年上半年,印度产量达到2390万台,其中97%出口美国。
按照原定计划,2026年美国市场的iPhone将全部由印度生产。
但印度工厂的成本比中国高出5-10%,而合格率也只有80%左右。
因此,苹果产品的核心供应链,依然掌握在中国手中。
在苹果全球187家核心供应商中,中国企业占据了92家。
而在非中国企业中,仍有超过80家将工厂设在中国。
由此可见,中国制造在苹果产业链中的地位,是极其稳固的。
产业升级的幻象
本次iPhone17的配置确实高端:
A18芯片,支持AI功能,4800万像素主摄,全系标配LTPO屏幕。
但这些进步,与富士康的20万员工有多大关联?
答案是,几乎没有关联。
不管iPhone的芯片多先进,屏幕多高端,到了组装环节,依旧是那些简单重复的动作。
工人们不需要了解A18芯片的工作原理,不需要明白LTPO屏幕的优势,他们只需按照操作指南,将零件安装到指定位置。
一位在富士康工作了5年的工程师说:“iPhone一代比一代先进,但组装工艺没有根本性变化。”
这导致工人的技能要求反而在下降,因为许多工序已被自动化设备替代。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产品越智能,工人越像机器。
不只是富士康,整个“果链”都在疯狂扩张。
立讯精密在昆山增设产线,蓝思科技在浏阳扩建工厂,领益智造到处招兵买马。
为了吸引人才,这些企业的内部推荐奖金都涨到了5000-6000元。
表面上看,这是苹果产业链的繁荣。
但实际上,订单在哪里,工厂就在哪里,哪里的劳动力便宜,订单就流向哪里。
所有的繁荣背后,牺牲的不过是那批廉价劳动力。
每年的循环都一样。7-8月开始招工,9-11月拼命生产,12月之后订单下滑,临时工陆续离开工厂。
到了次年,一切重新开始。
夜晚的富士康工业园区灯火通明,10多万平方米的厂房里,传送带24小时不停运转。
那些为了9800元返利咬牙坚持的年轻人,那些“睁眼就忙到熄灯”的日日夜夜,都是这个庞大机器上的螺丝钉。
这就是iPhone17的另一面,不是发布会上的掌声和欢呼,而是流水线上的机械和重复。
不是科技进步的荣耀,不是“中国制造”的自豪,而是20万人的生存困境,是一个我们都不愿正视的现实。
明年这个时候,富士康门口又会排起长队,返费可能涨到1万2,也可能回落至7000。
但不管数额多少,总有人为了这笔钱,走进那个“睁眼就忙到熄灯”的世界。
结语
从“离不开河南”到“给予机会”,富士康的强势从未改变。9800元返利,不过是画饼充饥的手段。富士康的万人长队,是中国制造业的一面镜子。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家工厂的强势,更是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无奈。
参考文献:1.红星新闻-2025-09-11——《“进厂了,人超级多!”苹果iPhone 17昨起发售,郑州富士康急聘工人》2.新黄河-2025-09-10——《苹果iPhone17发布,中国依然扮演苹果供应链关键角色》3.每日经济新闻-2025-09-10——《招人!招人!郑州已有20万人正在赶工生产iPhone17,影视飓风老板给全体员工发17ProMax:花费或超100万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