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连锁餐饮集团“西贝”陷入预制菜舆论风波。11日晚,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连发数文反击。同时,他还发布10万元悬赏,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
这场风波到底从何而起,又是如何一步步升级的?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吐槽西贝,说“发现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他呼吁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餐馆标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回应,称“罗永浩的表达很伤害我们”,并表示将起诉罗永浩。他复盘消费过程时称,罗永浩当场表示“吃得挺好”。但罗永浩反驳说,这只是对服务员的“礼貌客套”,不想难为人。
紧接着,贾国龙宣布全国门店推出“罗永浩菜单”,即罗永浩所点菜品列表,并承诺:第一,“不好吃,不要钱”;第二,欢迎随时进入后厨,参观任何一道菜的制作全过程。
而罗永浩毫不退让,抛出10万元悬赏,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并表示,如果不是预制菜,能把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
双方各执一词,情绪激烈,舆论持续发酵。
那么,怎么定义预制菜呢?咱们看看国家标准怎么说。
“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还有一点可能跟很多人想得不一样,由中央厨房制作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其实并没有被纳入预制菜的范围。
9月12日中午,罗永浩在微博上传一张截图,图中的一份行业报告显示,“头部连锁餐饮企业中预制菜使用比例已经较高,其中真功夫、吉野家、西贝、小南国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高达8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是在国家层面对预制菜指出定义之前。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对预制菜原辅料、预加工工艺等进行界定。
12日下午,罗永浩再次发文称,当天晚上8:30会在三个平台同时直播谈论此事。他表示,“我的诉求并不是打这个西贝,或是贾老板”,而是希望借此推动预制菜行业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同样在12日下午,西贝官方微博发布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一封信,长达42页。随后,网友们发现该博文已不可见,猜测是被删除或者隐藏。
几小时后,西贝官方微博解释称,因博文包含“系统保护词汇”无法发出,将在其他平台发布官方内容。
12日下午5点左右,话题“西贝承认部分菜品是隔夜菜”冲上热搜第一。
据中国蓝新闻报道,记者实地探访杭州西贝餐厅,体验老罗套餐。西贝承认部分菜品存在隔夜情况,煮好的羊排赏味期是三餐,今天上午一餐、下午一餐、明天上午还能卖,厨师长称隔夜使用不会影响出餐品质。
来源:中国蓝新闻
其实,消费者真正在意的,或许不只是“预制”本身,而是“贵却吃不出现做口感”,还有“信息不透明”所带来的心理落差。有网友直言:“是什么菜,就应该卖什么菜的价钱。”
说到底,大家只是希望吃得明白、花得清楚。如果餐厅能主动公开哪些是预制、哪些是中央厨房、哪些是现做,让信息更透明,或许很多争议自然会消散。正如不少网友所说:“花钱嘛,就想花得明明白白。”
文章综合自中国新闻网,中国蓝新闻,红星资本局,澎湃新闻,新黄河等
武书连中国研究生院:郑大32名力压多所985
河南2所高校,获批推免资格!
万余个岗位!本周六,郑州这里有专场招聘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