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愚公移山群雕。济源新闻传媒中心供图
王屋山麓,广袤林海翻涌层层绿浪;沁河廊道,猕猴幼崽嬉戏打闹;济源钢厂,澄澈池水中金鱼悠然摆尾……太行雄峙、黄河奔涌,千年玉川大地上,74万愚公儿女正深入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谱就独特济源乐章。
水林田湖草和鸣,奏响生态屏障绿色华章
初秋时节,济源沿黄区域如同一幅晕染了诗意的画卷。
极目远眺,无垠大地尽披葱茏,深浅不一的绿植肆意漫过山川,晕出满目的生机。曾经贫瘠的荒山野岭,如今换了新颜。山坡上,白色鱼鳞坑层层叠叠铺展,在阳光下漾着生命的绿意。
往昔王屋山一带,山体裸露、水土流失频发。每逢雨季,山洪裹着泥沙奔涌而下,不仅冲毁下游村庄农田,更让泥沙汇入黄河,成为小浪底水库淤积的隐患之一。
济源林业专家反复探索,创新挖出形似鱼鳞的半月形坑穴。“垒砌鱼鳞坑、回填客土、施加保水剂、栽植优质壮苗、覆盖薄膜,这‘五步育林法’,就是打开生态复苏之门的金钥匙。”济源示范区林业局造林绿化科负责人李伟波说道。
鱼鳞坑困难地造林。济源新闻传媒中心供图
十余载光阴里,济源人以鱼鳞坑为线,织就一张守护生态“绿网”。13万亩困难地造林,为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筑起坚实屏障,让山区九成泥土不再随洪入河,黄河济源段主河道水质常年保持优良。
超90%的造林保存率,让济源人逐“绿”的脚步愈发坚定。他们加快推进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持续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与持续性,如今全域森林覆盖率已达45.58%,绿意满溢山川。
总投资6.57亿元的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将“济源智慧”写入全球生态治理答卷。
凭着这份坚守与创新,济源人在黄河之畔,亲手打造出了属于这片土地的“塞罕坝”!
科技赋能循环经济,谱写产业转型磅礴诗篇
济源大地上,一条30公里长的管道如绿色能源动脉般搏动,每日输送95万立方米氢气,这份能量足以让2500辆氢能卡车驰骋400公里,一场能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变革正澎湃展开。
黄河小浪底。济源新闻传媒中心供图
曾几何时,焦炉煤气是济源天空难愈的“伤疤”。“过去直接燃烧或排放,既污染大气,还威胁黄河生态。”河南金江炼化生产技术负责人王计明回忆往昔,神情凝重。那时的焦炉煤气,像块沉重包袱压在济源肩头,让城市在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间,饱尝环境恶化的阵痛。
转机始于2015年。王计明团队踏上焦炉煤气循环利用之路,以精密技术“捕捉”直径最小的氢原子,成功从复杂煤气中分离出氢气。
昔日污染空气的焦炉煤气,如今蜕变为高价值清洁能源:年排放量2.6亿立方米的废气,转化成1.2万吨氢气、18万吨液化天然气与5万吨化工产品,循环利用率达100%,年减碳150万吨。工业废气在闭环中重生,书写能源循环新篇。
回溯过往,有色、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宛如坚实的基石,不仅见证了济源的工业崛起,更在岁月沉淀中铸就了这座城市的工业根基。但如今,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关口,济源迎来机遇与挑战交织的考验。如何在产业升级中守住绿水青山?这成为城市必须作答的时代命题。
锚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济源以循环经济为主线,为传统产业按下“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速键,一场深刻变革正澎湃推进。
澄澈水中,几尾彩红鲤鱼舒展鱼鳍、惬意游动。对水质极敏感的它们,是最直观的“水质考官”,稍有波动便会焦躁。而这汪清水,竟来自济源钢铁集团的车间出水口,是经超滤、反渗透等七道工艺提纯的工业再生水。这家年产值超500亿元的“钢铁巨人”,每年将670万立方米再生水“锁”进循环体系,相当于半个西湖的水量在工业脉络中重获新生。
豫光集团的再生铅闭合生产线,更似一场精妙的循环“魔法”。“原生矿+再生铅”模式串联起资源高效利用,智能工厂里,机械臂精准破碎、分选废旧电池,99%的资源在绿色熔炼中再度焕发生机。
如今的济源,正迈着坚定步伐打造产业强市,全力推动从“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强市”跨越;循着生态脉络深挖资源潜力,让可持续发展的动人乐章,在这片土地上持续奏响。
济源五龙口景区猕猴。济源新闻传媒中心供图
人与自然双向奔赴,绘就绿色发展温馨画卷
“一吹哨,猴群就会跑过来吃早餐!”五龙口景区里,“猴语者”匡三傲轻吹竹哨,30多只猕猴便从葱郁树冠间轻盈跃下。横跨沁河的生态廊道,像条碧绿纽带,默默守护着猕猴觅食地与水源地之间的安全迁徙路线。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旋律中,济源正以绿色为弦,奏响幸福乐章,将一场双向奔赴的生态之约,演绎得鲜活动人。
长河浩渺,落日熔金,绚烂晚霞如瑰丽锦缎铺展河面,与粼粼波光交映出如梦倒影。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成了摄影爱好者刘平的“宝藏地”,他常携无人机穿梭其间,用镜头定格草木葱茏、白鸟翩跹的生态美景。
济源把生态保护视作发展生命线,严守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深化“四水同治”“五水综改”,整治沁河等黄河支流,推进小浪底水库库周地质灾害治理,让河湖“四乱”动态清零,重现河清岸静的旧时模样。
为唤醒黄河湿地生机,济源规划实施一系列水生态修复项目。黄河湿地公园、蟒河湿地公园相继投用,成了市民亲近自然、触摸绿意的好去处。
蟒河、湨河如碧绿丝带穿城而过,河清岸绿的景致随处可见。“以前湨河是‘墨汁河’,垃圾漂、臭味冲;现在水清亮,小鱼游,我天天来河边晨跑,心里别提多舒坦!”在湨河岸边锻炼的市民王淑芬笑着说。
黄河流域的广袤土地上,济源正以绿色为笔、智慧为墨,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书写着气势磅礴的壮丽诗篇!(来源:济源新闻传媒中心 作者:齐新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