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为魂,意象为魄——梁雄德书画艺术中的东方美学新境
文\张占峰
在当代中国书画界,有一位艺术家始终以丝路文化为根脉,以敦煌艺术为灵魂,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交融中开拓“新意象艺术”的疆土,他便是梁雄德。又名玄德,自号风山,笔名莫高,祖籍甘肃张掖的他,不仅身负清华美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术积淀,更以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等多重身份,在艺术创作与文化研究的双重赛道上深耕不辍,成为“敦煌画派”“丝路画派”创新发展的关键推动者。
梁雄德的艺术基因,从根源上便与丝路文明深度绑定。张掖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曾见证过商旅驼铃、文化交融的盛景,这片土地孕育的历史厚重感与文化包容性,早早在他心中埋下了艺术的种子。而真正为他打开专业艺术之门的,是清华美院的求学经历。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并入清华大学)所代表的“清华学派”,向来以兼容并蓄、注重创新著称,庞熏琹、吴冠中、刘巨德等艺术大师更是以突破传统桎梏、探索艺术新语言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创作者。梁雄德在这一学术氛围中,不仅系统学习了绘画技巧与艺术理论,更从庞熏琹对原始艺术与民间美术的发掘中汲取了“接地气”的创作视角,从吴冠中“形式美”与“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中领悟到艺术创新的核心逻辑,从刘巨德对东方美学“意象”的诠释中找到与自身文化基因的共鸣。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日后深耕丝路与敦煌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底,更塑造了他“不泥古、不盲从”的艺术品格。
如果说清华美院赋予了梁雄德艺术创新的方法论,那么甘肃这片土地则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作为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他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海量的文物遗存与艺术珍品,从马家窑彩陶的古朴纹样,到河西走廊的墓室壁画,再到敦煌莫高窟的飞天藻井,每一件文物、每一幅古画都成为他艺术研究的鲜活素材。他并非简单地复刻传统,而是以“研究者”的严谨与“创作者”的敏感,深入剖析原始艺术的生命力、石窟寺绘画的宗教意境、墓室壁画的生活气息——他会细细揣摩莫高窟壁画中线条的流转与色彩的晕染,思考古人如何用极简的笔墨表现飞天的轻盈;会探究墓室壁画中人物形象的夸张与变形,理解其中蕴含的原始审美与精神寄托;更会追溯丝路沿线不同文化在艺术中的交融痕迹,比如印度佛教艺术与中原绘画风格的碰撞、西域色彩与东方笔墨的结合。这种“沉浸式”的研究,让他跳出了对敦煌艺术“形似”的模仿,真正触碰到了其“神似”的内核——那是一种跨越千年的文化精神,一种包容万象的艺术气度。
基于对传统艺术的深度理解,梁雄德将创作重心放在了“敦煌画派”“丝路画派”的“开拓出新”上。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画派”的传承绝非简单的风格复制,而是要在保留文化根脉的基础上,找到与现代观众对话的语言。他深知,“敦煌画派”的核心在于敦煌艺术的精神内核,而非单一的题材或技法;“丝路画派”的灵魂在于丝路文化的交融特质,而非局限的地域或符号。为此,他在创作中打破了传统书画的题材边界,既会描绘敦煌飞天的飘逸、丝路驼队的苍茫,也会以抽象的笔触表现丝路风沙的流动、敦煌壁画的斑驳质感。他不满足于用传统笔墨再现历史场景,而是试图将丝路文化中的“苍茫感”“交融感”“生命力”转化为视觉符号——比如用浓淡交织的墨色表现沙漠的辽阔,用灵动跳跃的线条模拟驼铃的韵律,用敦煌壁画中经典的赭石、石青、石绿等色彩,搭配现代绘画的色彩构成理念,让画面既保留东方美学的典雅,又具备现代艺术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创作,让“敦煌画派”“丝路画派”摆脱了“复古”的标签,成为承载当代人对丝路文化情感与思考的艺术载体。
而梁雄德艺术探索的更高追求,在于对“东方意象”的当代诠释,以及“新意象艺术”的开拓。“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它既非对现实的完全复刻,也非纯粹的抽象表达,而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精神载体。梁雄德对“东方意象”的创作,始终围绕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源于传统”,他从敦煌艺术、丝路文化中提取意象符号,比如将飞天的飘带转化为画面中的流动线条,将石窟的轮廓转化为构图中的空间结构,让传统意象在现代笔墨中重生;二是“面向当代”,他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抽象构成、色彩理论,却不照搬其形式,而是将其融入东方美学的“意境”营造中。他的作品《丝路印象》系列中,没有具体的驼队或人物,却能通过交错的线条、厚重的色彩,让观者感受到丝路古道的历史沧桑;《敦煌新语》系列里,飞天的形象被简化为几抹灵动的色彩与线条,却依然传递出轻盈曼妙的意境。这种“不似之似”的创作,正是他对“新意象艺术”的实践——既保留了东方美学的精神内核,又用现代艺术语言打破了传统意象的表达局限,让“东方意象”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为兰州敦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梁雄德的使命不止于个人创作,更在于推动敦煌艺术与丝路文化的传承传播。他不仅通过画笔将丝路之美呈现给大众,更通过学术研究、展览交流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敦煌艺术的价值与魅力。他会将自己对石窟壁画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讲座内容,向年轻学者与艺术爱好者解读敦煌艺术的细节;会组织“敦煌画派”艺术家联展,推动不同创作者之间的交流碰撞;更会尝试将敦煌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公共艺术结合,让古老的文化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当代社会。在他看来,艺术创作与文化研究从来不是割裂的——研究为创作提供深度,创作让研究焕发活力,二者共同指向对丝路文化、敦煌艺术的当代传承。
纵观梁雄德的艺术之路,从清华学派的学术启蒙,到丝路敦煌的文化滋养,再到“新意象艺术”的开拓创新,他始终坚守着“以东方美学为魂,以丝路文化为根”的创作理念。他的作品中,既有敦煌壁画的千年神韵,又有现代艺术的创新活力;既有丝路古道的苍茫辽阔,又有东方意象的含蓄深邃。在当代艺术追求多元与个性的今天,梁雄德没有追逐一时的潮流,而是扎根于本土文化的沃土,在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坐标。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丝路文化与敦煌艺术将迎来更广阔的传播空间,而梁雄德的艺术探索,无疑为这一文化传承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他用画笔证明,传统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滋养创新的源泉;东方美学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可以与世界对话的开放语言。在他的笔下,丝路的驼铃仍在回响,敦煌的飞天依旧轻盈,而“东方意象”的新境,正在笔墨与色彩的交织中,向更辽阔的未来延伸。
张占峰
2025年9月于京华云海轩
文章作者:张占峰
张占峰,生于北京,现任北京走近画家编辑部主编,是中国书画艺术领域颇具影响力的资深编辑与研究者。多年来,他在美术评论领域颇有建树。他深耕此域,笔耕不辍,曾为诸多美术名家撰写评论文章,篇数颇丰。其评论既具专业洞察,又能精准捕捉作品特质,在业内积累了一定影响,是美术评论界值得关注的研究者。 以专业视角与深厚积淀,在艺术出版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与行业影响力。其职业生涯以艺术出版为核心阵地,深耕细作多年。
期间,他主编和编著了《传承-中国书画精品》《走近画家》《大家风范》《中国当代画坛精品集》等系列画集,以及《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等多部精装画集。 这些作品均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等国内顶尖艺术出版机构出版,累计编辑及主编艺术著作、画集逾百部,发行总量近一百多万册。 所编著的作品涵盖中国书画理论研究、名家作品集、美术评论等多元范畴,既注重学术深度的挖掘,又兼顾艺术表现力的呈现,实现了专业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因其编著作品突出的文化价值与广泛的艺术影响力,多部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列为馆藏图书,成为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文献资源,为推动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研究与传播作出了切实而深远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