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让人没想到的消息传遍网络,殡葬行业巨头福寿园,2025年上半年亏损了。
营收6.11亿,亏损2.61亿,这是它2013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
乍一听,好像不合常理。
要知道,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死亡人数逐年上升,怎么反倒墓地卖不动了?
原本被认为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居然也翻车。
但仔细一琢磨,又一点都不意外,因为决定墓地销量的,从来不是死亡人数,而是活人的钱包和观念。
01
先说最直观的一点,墓地到底贵到什么程度?
2023年,上海松鹤园0.6平米的墓地卖到34.18万,每平米单价76万。
这个数字比上海豪宅汤臣一品的房价还要高2.5倍。换句话说,死后的一块地,居然比活人住的豪宅更贵。
全国平均下来,每个墓穴6万多,可这只是均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基本就是豪宅级的单价。
关键是,这些墓地产权只有20年。
20年一到,要么续费,要么迁移。你辛苦攒下几十万,买的不过是一张“二十年租约”。
活人辛苦一辈子,死后还要继续缴租,这种墓价绑架,让很多年轻人直接选择放弃。
02
上一代人讲究风光大葬,认为墓地大、碑文长,才算对得起先人.
可年轻一代明显不同。
他们精打细算,衡量投入产出比,几十万买块地,不如拿去做更实在的事。
给父母治病,延长他们的健康时光;给孩子教育投资,让下一代有更多选择;给自己留点养老钱,免得拖累后人。
与其说年轻人不孝,不如说他们活得更现实,与其追求死后的体面,不如在生前给家人更多关爱。
一句话:死后的虚荣,不如活着的安心。
03
过去,殡葬业被称作最后的暴利行业,因为丧事是刚需,买家往往没心思讨价还价,毛利率高达80%以上,几乎等同于印钞机。
但现实很快打破了这种神话。
根据数据,2024年中国死亡人数是1093万,比四年前增加了10%,可福寿园的墓穴销量却下降了23%。
这说明什么?
说明死亡人数的增加,并没有带来销量的增长,需求转移了,从传统墓葬,转向更便宜、更环保、更自由的葬法。
比如,上海、北京等地的海葬越来越普及,费用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还能获得政府补贴。
花葬、树葬、壁葬等新形式,也被越来越多家庭接受,这些方式不仅省钱,还符合环保理念。
墓地的所谓的“刚需”,正在一步步被替代。
04
为什么说墓地卖不动,这一代人活明白了呢?
首先,年轻人都比较务实。
活着的钱要花在刀刃上,死后的排场毫无意义,年轻人宁愿给父母买一份高端医疗险,也不会在墓碑上砸几十万。
其次,他们更重视精神,怀念一个人,不在于坟墓多大,而在于记忆和传承。
有人选择把父母的遗物做成纪念品,有人建立数字纪念馆,让后代随时能“上线缅怀”。
这种方式,比空洞的石碑更能延续情感。
还有就是,年轻人更喜欢自由。
海葬、花葬、树葬,让离世不再是土地的占有,而是更轻盈的告别。
有人把骨灰撒进大海,有人把骨灰放进树根化为泥土,这种回归自然的方式,符合年轻人追求简约的价值观。
当然,大环境下,年轻人更精于算计。
高房价、教育、医疗,让活着的成本已经极高,死后再买豪华墓地,无异于雪上加霜。
经济压力逼着他们重新审视:体面不是钱堆出来的。
05
如果把中国的殡葬费用放在全球范围内,惊讶会更大。
在美国,买墓地一般是永久产权,价格在几千到几万美元之间。
欧洲很多国家推行火葬和公墓,费用也相对温和。
相比之下,中国的一线城市墓地动辄几十万,却只有20年产权。这种高价和短期的模式,在国际上都是罕见的。
如果按照GDP对比,中国的殡葬费用已经超过英美。
换句话说,中国人想死得体面,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
06
殡葬业的困境,不仅是行业的问题,更是观念的拐点。
过去,死亡是家族大事,要大操大办,现在,死亡越来越被视为个人的选择,强调环保、节约和情感表达。
过去,体面写在碑文和排场上;现在,体面更多来自生前的陪伴与生活质量。
这种转变,折射出整个社会心态的变化。人们逐渐明白:活得体面,比死后的排场更重要。
07
墓地卖不动,看似是殡葬行业的危机,其实是中国人死亡观的一次进化。
当一代人不再被虚荣绑架,不再为“死后的面子”掏空钱包,而是把钱花在健康、教育、养老上,这才是真正的觉醒。
死亡无法避免,但体面的定义,可以改变。它不在于墓碑的高低,而在于生前有没有过好每一天。
活得清醒,死得从容,这才是对生命最体面的告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