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北大天才破解1纳米难题,至少领先15年,外媒:荣耀属于美方
为什么卡脖子的总是自己人?
长期以来,业界普遍认为1纳米是硅基的物理极限。此前,由北大毕业的27岁华裔科学家朱佳迪领衔的麻省理工研究团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仅有原子厚度的新型晶体管,使1纳米成为可能。
据了解,这项革命性技术一旦实现量产,将彻底改变半导体制造依赖的现状,如果由我国掌握,彻底打破老美的限制,甚至实现追赶都指日可待,而现实却是,美的发展至少向前推进15年。
一些外国媒体骄傲表示:荣耀属于美。
一、国产“大脑”成海外“秘密武器”
据媒体报道,毕业于北大物理系的天才科学家朱佳迪,在留学后加入美。
实际上,这在高端科技领域已经不是个例。
据调查数据,全世界大约有60%的AI科学家都供职于美,其中1/3都来自国内。《纽约时报》直接将人才称为其高端科技领域的“秘密武器”。
老美那座高不可攀的科技长城,其中很多的砖瓦都来自国内。而这座城墙如今也围困住了我们自己。
近年来,老美为了维护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绝对话语权,正在不断升级对我国发展的围追堵截。目前也是我国突破技术,生产自研的关键时期。顶级人才在这场较量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国内两所TOP学府培养出的人才,很多都没能助力我国高端科技的发展。2024年,其留学比例达到14.2%和18.9%,但回国比例仅占20%。
此外,据公开数据,卡住“脖子”的公司中,80%的CEO或创始人都是华人。
据报道,我国顶尖人才流失数量已居第一,除了美,日本的“高端外国人才”也有66%来自国内。任正非也曾痛心提问:“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养的鸡,留在国内生蛋?”
此前,数学天才许晨阳弃美归国,任教6年后再度离开,临行前他留下的三句话,或许揭示了我国人才流失的原因。
二、“不是不想回,是他们给的太多”
许晨阳认为学术界太过于追求功利化,有悖科研初衷;太讲究论资排辈,年轻学者难以施展拳脚;学术论文造假现象严重,连大拿都在投机取巧。
而在国外更重视实际的科研成果,据了解,美在高科技领域的科研转化率一直维持在50%以上,反观我国虽然专利申请数遥遥领先,但转化率仅3%,很多研究被束之高阁,或者只是评职称的“敲门砖”。
不仅如此,连日本科学家获得诺奖的概率是国内科学家的5倍以上。也就是说科研人员凭一项科研就能实现财富自由,而2019年我国科研人员的年收入平均仅10.9万,相比之下,留在海外人才坦言:“不是我不想回,是他们给的太多。”
三、科学家回流在路上
实际上,我国也意识到顶级人才流失的严峻,正在正清科研环境,让被“读心术”挤占的学术氛围回归本心。同时,国内对于科研经费的投入正在逐年递增,相对2000年,平均每年增长幅度高达18%。
与此相对应的是,2019年-2021年间,已有3878名科学家离开美科研机构,杜灵杰也是其中的一员,果断拒绝了老美的百万年薪,回到国内助力发展。
如今,我国的科研之路正越走越平坦,在外的科学家陆续回流,帮助我在科技等关键领域突破技术封锁,虽然这个时间慢一些,但也是一个好的信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