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图由AI生成
- 本期故事关键词:欢悦的魂灵-
这部诗集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奋斗史,也汇集了人类感知、奋斗的一个个小小片段,我试图以此揭示人类在环境变化(从田园时代到工业信息化时代)中的感知、阵痛、蜕变和新生,展现人类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对美与爱持续而苦痛的追求。
诗集《欢悦的魂灵》分五个集子,分别是自然集:感悟和领受;爱情集:幻想与现实;哲思集:迷茫与觉醒;儿童集:惊喜和期待;社会集:理解与包容。诗集主要探索人在田园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感悟和新生,文体上呈现出从古典风格到现代风格的转化,部分诗篇采用中文和英文两种方式表达,两种方式并非简单互译,而是采用中英文各自的语言表达形式。
本诗集共收入 119 首诗,包含一首约 1400 行的长诗《华明与芮新》,绝大部分作品是我在 19~23 岁时写的,我的思想和写作风格主要受到苏轼、司马迁、李白、杜甫、歌德、但丁、欧里庇得斯、卢梭、维吉尔、荷马、弥尔顿、拜伦、莎士比亚、普希金、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伟人的影响,我在少年时就开始接触这些伟人的思想,之后就如饥似渴地读他们的作品,我甚至还清晰地记得15岁时在早晨及下晚自习后在空旷的教室大声朗读他们的作品的情景,因为这个时段可以大声地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用担心打扰同学。我经常读书到深夜,有一次被巡夜的领导抓住,领导手中电筒的强光“啪”地照我脸上,厉声问我:“干什么?”“读书。”“读什么书?”“《神曲》。”领导走到我跟前,拿起我的书翻了翻,看了我一眼,没骂我,只是对我说:“快睡觉去!”领导离开了,我还在为伟人们所创造的画面感、音乐感而感叹,为他们用画面感、音乐感辅助推动作品的天才而惊讶,为他们融合宏大和细腻的能力所折服,为他们赞颂的人类永远向上奋斗的精神和豁达的胸怀所鼓舞。我立志也要写一本自己的《史记》,写一本自己的《浮士德》,这是我 23 岁时用三天时间写完长诗《华明与芮新》初稿的原动力,虽然它只有一千多行,但却是苏轼、司马迁、杜甫和李白驱使我写,是浮士德驱使我写,还有《神曲》里的贝雅特丽齐驱使我写。我那时对李维、恺撒、普鲁塔克的历史作品以及老子、孔子、柏拉图的思想也感兴趣,甚至学晦涩的康德哲学,似懂非懂地看《纯粹理性批判》,我读的是韦卓民先生的译本。
为什么提起这些,是因为少年时代虽然多少有些懵懂,但透过时光的玫瑰色滤镜,仿佛一切都美好了起来,成为最美的存在,超过现实的所有。
我受中西大师们的影响,创作了很多以古典风格为主的诗篇,如《对月》、《风铃之歌》、《水中的纳瑞丽》、《谁若在诗中表现爱的美好》、《变》、《贺新婚歌》(组诗)、《迷娘曲》(组诗)、《漳河组诗》、《好像从来没有你,也没有我》、《罗马青年》等,歌颂人类的至宝——美与爱。写作中我一心思变,想拥有独属于自己的、更清晰的写作风格和更深邃的思想,于是我写了古典和现代风格结合的《夜晚在龙泉公园》、《写在江沙上你的名字》、《包含太多的意义》(组诗)、《爱》(组诗)和《你也变成了我》,写了有更多社会意义的诗 《致八位抗洪救灾农民兄弟》《致抗洪官兵》《妈妈》和《致我的孩子》,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所突破。但这还不够,我拼命创作,终于写出了《死与生的圣地》,探讨现代人在工业时代的精神困境,因为工业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使生产标准化、更有效率,它使产品更安全、更便宜,让人们都买得起,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困扰,工业影响的人如此之多、范围如此之广、程度如此之深,不得不让人类寻找和它的共处之道。我在《死与生的圣地》中描述了人们在工业时代的困惑,赞颂了在工业时代里隐藏的原始的活力和原始的美,以反古典韵律、采用无韵不规整语言和意象抒写原始的活力和美,以此抵消工业的机械性和单一性。在这首诗里,我在艺术形式上对古典主义说再见,但是从思维上是对苏轼的仁爱、杜甫的博爱和歌德的永恒之爱进行了另一种形式的表达。
《夜(第一首)》是典型的古典风格,夜代表着宁静的、轻松的时刻,爱的时刻,是心灵的歇息时刻(尽管有一点点孤独感)。而在《夜(第三首)》中,我试图解构工业和信息化时代中无处不在的压力感,夜在这里被隐喻为工业和信息化时代让人无法摆脱的压力,它无处不在,挥之不去,使人不快,我要同它搏斗,但是它力量如此之大,又如此柔韧,我无法真的击败它,必须和它共存,所以尽管反抗,我还是寻找和解之道,并等待黎明的到来。我还作了《夜(第二首)》作为上述两首诗的过渡。
在《夜》(组诗)里,夜的黑暗和夜有时是一体的,有时又是分开的,“你的黑暗,显示不可测的深度和广度,你在黑暗里肆意驰骋,纵享生命的欢欣!”好似有时夜的黑不是夜的属性,而是和夜一样的独立存在,这样“夜”和“夜的黑”、“我”和“她”互相影响,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灵动的场景。
工业和信息化时代有压力,有自我和解,也要有觉醒,要有新生,否则,这种和解是不可持续的,于是我创作了《雷电颂》,采用了斩钉截铁般的语言风格,脱离了古典韵律,反映了工业及信息化时代的混沌、阵痛、觉醒与新生。雷电的轰鸣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象征着人类在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中的觉醒与新生。斩钉截铁般的语言风格与古典诗歌的典雅、含蓄形成了鲜明对比,自由体的形式打破了古典诗歌的韵律束缚,展现了工业和信息化时代蕴含的力量和生机。
通过《死与生的圣地》、《夜》(组诗)和《雷电颂》,我试图完成自己从古典风格到现代风格的转变,不管是思维上,还是写作风格上。尽管我写了很多诗,但总体上,一组诗或一首诗一般仅表达一两个方面的思想,我想创作一首长诗,综合表达我的全部思想,表达我对美、爱和社会的理解,于是我在 23 岁时,用三天时间完成了《华明与芮新》的初稿。
《华明与芮新》在主题上探讨了爱情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在艺术形式上具有大胆的创新性与实验性,由爱与职业选择两条主线交织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诗中描绘了华明与芮新从相识、相爱到新生的全过程,也描写了诗歌主人公的职业选择,展现了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的交织。华明的职业选择象征着工业时代中个体的觉醒,而芮新的反抗象征着爱的永恒力量,这种主题适合用史诗般的叙事结构,使诗歌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与深刻性,但是现代社会渴望采用更轻灵的方式进行交流,于是我在诗中采用了跳跃的节奏、碎片化的意象和口语化的表达,赋予诗歌现代性,诗中写道“爱啊,爱/你穿上盔甲/盔甲闪金光/是恋人眼中的圣光”,这种跳跃的节奏与碎片化的意象,使诗歌在具有史诗结构的基础上充满了现代感。
诗中大量使用自然意象,如“夜”“雪水奔腾”“春潮”等,象征了人性的觉醒与情感的热烈,而“白得像霜,尤其像一堆烂铁上的霜”象征了反面形象的丑恶。诗中描写了细腻而深刻的爱,展现了爱情的炽烈与挣扎,如诗中写道:“大地失去了,月也失去/只有吻是存在的,和着热血燃烧/血也要吻,在里冲撞着/用利齿把血管痛咬”,以及“相见太晚了、浪费时间太长?/相见太短了、哭能把时间哭长?”
《华明与芮新》通过爱与职业选择两条主线交织推动着情节发展。爱分为两种,一种是伟人对人类的爱,如歌德、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和苏轼对人类的爱,以苏轼为代表,是爱的理想。另一种是普通人的爱,以华明和芮新之间的爱为代表,普通人的爱是爱的理想在人间落地后的具体体现。
为什么歌德、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和苏轼对人类的爱能作为典型?歌德二十几岁就开始写《浮士德》,到八十多岁时才写完,不久就与世长辞了,他的《浮士德》体现了人类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歌德说“永恒的女性,引我们上升”,他的一生都在上升中,歌德还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他让我们珍惜生活,我在诗集中引用了歌德这两句名言,向这位影响我最大的哲人致敬。还有一点,歌德对我而言比较亲切,我第一次读歌德的抒情诗时,就觉得仿佛我也能写出那样美丽的诗篇,读《浮士德》时,也有这种感觉(真能不能写出来是另一回事),但我从不敢想自己能像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那样写作,实际上这三人的作品我都喜欢。
托尔斯泰对人类充满深深的爱,他人生中的很多痛苦根源于此,他觉得自己本可以更好地爱人类,但没做到,实际上他做到了,只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太高,这成了他痛苦的根源。他还敏锐地感知历史画卷中的个人和国家相连,人不是单个的人,而是命运巨轮上的钉子,这种使命感是他对人类爱的延续。
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展现了期望,如在其雕塑作品《昼》《夜》《暮》和《晨》中,展现了从黑暗中期望黎明,从绝望中期望希望,从稚嫩中期望成熟,从自己的成熟中期望儿时的活力在下一代能更好地闪现,是人类在困苦时的福音。当然,对于艺术作品,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艺术的可贵之处。
写到这儿,笔者不自觉回想起了自己在家乡黄冈的老屋和新屋中度过的儿时时光。所谓新屋,不过是在泥巴砖做的老屋后面不远处新盖的另一间泥巴屋子,夜雨打在瓦上,滴答作响。新屋地势稍高,屋前有竹,老屋屋后有竹,清晨或夜晚的风吹过竹林,沙沙地响,想来,其他时间的风也是相似的,或许清晨或夜晚更能寄托我对家乡的思念吧,新屋也应该老了、更老了,不知家乡的夜有没有变。
苏轼以他卓绝的才华和对待人生苦难的豁达震撼着我,在我的认知中,才华超过苏公者有之,豁达超过苏公者则无,以至于我在长诗中使用大量篇幅描写苏轼,以他的豁达、以他的执着对比长诗里带有批评性的人物,苏轼是美、是爱、是坚持,是人生的梦,他代表了伟人对人类的爱。
职业选择是第二条线,职业究竟是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为社会服务的媒介,还是压榨别人为自己牟利的工具,对职业的态度反映了人对社会的态度,长诗中职业选择的冲突和爱互相交织,推动故事发展,在故事发展的冲突中展现了对于美、对于真爱的热烈赞颂。
15岁时,为了能有书看,我几乎把生活费的一多半拿来买书。每当看到一本好书,踌躇着买不买时,都会告诉自己:“不要紧,买,就一本书的钱,平摊到每天就不多了。”谢天谢地,剩下的钱还能让我维持基本的生存。为了维持旺盛的创造力,没把当天的灵感用完,我是决不会吃饭的,否则,我的创造力会下降,脑袋里像一团糨糊。我的记忆力不算太好,很多伟大的作品我只记得大概,它们好比远方一盏盏模糊的灯,指引着我前行。浪涛汹涌,沉浮间我必须每次使完全身最后的力气才能存活,不过这也给了我更多的创造力,因为不创造,我无法活。我要说,我的作品无论是创作结果还是创作过程都反映了我对美和爱的追求,这部诗集便是我的奋斗史。我还要说,这部诗集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奋斗史,也汇集了人类感知、奋斗的一个个小小片段,我试图以此揭示人类在环境变化(从田园时代到工业信息化时代)中的感知、阵痛、蜕变和新生,展现人类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对美与爱持续而苦痛的追求。
如此感悟,和你共享。
李欣荣
2025年5月
![]()
1.对月
是你,
是你啊,
你这众所期盼的明星,
照亮我的星辰!
宛若从高空
突然降临,
还在跟大地
不断地接近。
你目光柔和,
面容秀丽,
蹁跹而过的乌云
是轻抚你脸庞的发丝。
夜的黑更增添了
你的皎洁,
你静立空中,是少女,
不是神。
你允许我向你欢呼,
可也允许我向你走近?
像走近了,却更远;
像更远了,却还在眼前。
难道你的美就是
这可望而不可即的渴慕,
营造不允侵犯的独立,
营造完美无瑕的自己?
多可怕!而你每一刻又像是
招引,跃跳着脉脉的温情,
光亮是我们的距离,
不,不是距离,它就是你。
你这样望着我,
散发着清新的活力;
我这样望着你,
爱恨两相依。
本文节选自|《欢悦的魂灵》
作者|李欣荣
![]()
About us
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官方故事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