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该如何面对生育的困惑与抉择?我们该如何定义“最佳生育期”?辅助生殖技术如何改变现代人的生育可能?近日,《种下一粒光》图书分享会在上海举办。该书的作者、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唐荣欣(“糖糖医生”)与复旦大学公共政策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朱剑峰展开了一场医学与人文交叉视野的深度对谈。两位嘉宾围绕生育力的认知与生育的选择、辅助生殖技术背后患者的希望与挣扎、治疗过程中最珍贵的医患陪伴等深刻议题进行了探讨。
《种下一粒光》图书分享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生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个主题里有关于生命的喜悦,有爱与希望,也有无数个艰难抉择的时刻。《种下一粒光》既是生殖科医生助孕手记,也是直击不孕不育难题的医学科普书。该书的作者唐荣欣有着30年临床经验,她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融入动人的叙事中,记录了20多个试管婴儿助孕的真实故事。
临床上,双胎不一定是好事
活动现场,唐荣欣从创作初衷出发,分享了《种下一粒光》成书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作为一名长期身处临床一线的医生,唐荣欣发现,太多患者在面对助孕过程中种种医疗知识时往往一头雾水,因此希望借助该书,将深奥的医学知识融入一篇篇真实而能引起共鸣的故事,为大家在生命旅程中的关键抉择提供“一粒”照亮前路的光。
《种下一粒光:一起面对辅助生殖治疗中的那些难题》
作者:唐荣欣
版本: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年6月
正如朱剑峰所言,辅助生殖技术或者说生殖医学在中国乃至世界开始得并不是那么早,“第一例试管婴儿是在1978年,而中国大概是在1988年,更不要说生殖医学了。”那么,在此背景之下,唐荣欣是因何选择成为一名生殖医学医生的?对此,唐荣欣表示,自己已经从业三十年,但起先自己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后来跨界到辅助生殖。在唐荣欣读研究生的时候,辅助医学与妇科分得没有那么清楚,而她对辅助生殖、试管婴儿充满了好奇,“觉得特别高大上,就选择了辅助生殖。”最终也因此一点一点地喜欢上这个专业。
在田野调查中,朱剑峰发现,很多医生的专业背景都非常不一样,一些生殖科医生原本专攻妇科,也有一些来自男科,对于不同的专业背景,对后来的工作会产生哪些影响呢?唐荣欣表示,自己实际上是从产科做起的,“其实辅助生殖和妇科是息息相关的,有些医院就是妇产科主任在管着辅助生殖科、妇科、产科。这两个专业的关系非常紧密。我们生殖科医生在做一些操作或者一些技术时,如果提早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就可以规避一些东西。比如患者如果合并肌瘤,我们还要不要去手术,需不需要提前去做预处理,是先干预还是直接上辅助生殖手段,这些都是要求我们有一些学科的经验的……如果医生想要做得很好,可能需要一些更好的基础,所以轮转还是很重要的。”
具体而言,唐荣欣说,比如自己曾经做过产科医生,知道很多产科的并发症,“如果在助孕者怀孕之前做一些评估,知道她有高血压,或者是肥胖的,或者是有其他的一些内分泌的问题的,那我就可以干预。我听到很多产科医生吐槽,说辅助生殖科把病人交给他们,他们要兜底,其实就是因为真正到妊娠晚期的时候,很多并发症才会出现。对产科医生来说,压力其实非常大。所以,我们辅助生殖科医生如果有这方面的预判,也能避免产科面临一些不好的后续问题。比如‘双胎’,我们生殖科医生是挺高兴,真正的压力就给到产科医生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提醒大家‘双胎’的风险特别大。”
在这里,朱剑峰提出了一个普遍的误解,“很多人觉得辅助生殖技术是可以选择的,可以定制的。觉得通过试管可以怀双胎,能一次完成任务。”但在临床上,双胎不一定是好事。唐荣欣说,“只有怀过双胎的人才知道自己有多辛苦,有多危险。从我们这儿出去的时候,她可能没有太大的问题,到了产科,才发现问题来了,甚至发生我们没有看到的一些悲剧。一旦出问题,对家庭来说,经济压力、精神压力,还有对孩子未来的成长都非常不好。所以如果说尽早能够避免,还是不建议双胎……就现在的数据来说,即便胚胎是完全没有问题,他的妊娠率也只有70%,剩下的30%,是我们不可控的。”
生育是一种能力,我们要有所了解
唐荣欣表示,自己写下《种下一粒光》,很大的原因是为了科普,“我想告诉大家,生育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伴随你一生的。我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协和有个老师比喻说,‘卵巢就是一个提前要退休,到点儿就不干的器官’。我觉得这个话说得特别形象。所以我也想表达一种观念,生育是一种能力,我们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所了解。我们对我们的生育应该是有计划的,很多人可能年轻的时候无所谓,但是人是会变的,所以我希望他们有一个对自己生育能力的判断,或者跟医生有一个大概的交流,并且有一个大概的规划——要还是不要,或者什么时候要。现在社会压力大,很多女性结婚很晚,有人40多岁结婚,来找我做辅助生殖,其实已经很晚了。按我们辅助生殖科的经验,35岁助孕的成功率还是蛮高的,到38岁都还可以,38岁到40岁一个档,40岁到42岁又一个档,但42岁以后就相对比较难了,到45岁以后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到最后,有些人可能就真的是非常落寞地离场了。”
对此,朱剑峰指出,“每一位女性都要关注自己与生俱来的生育力——唯有知晓,方能选择。”朱剑峰以“医学凝视”为理论切入点,剖析了辅助生殖技术给女性带来的身心体验,指出,“试管助孕的过程,女性实则要将身体置于医学的凝视之下,它给女性带来的,一方面是强烈的责任意识,另外一方面是不可避免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是很难去排解的。”那么,站在病人的角度又是如何呢?唐荣欣说,“生育这件事情,尽人事,听天命。我会建议说,‘你就跟医生配合,不要有太多自己的主观意愿,我带着你,我们俩一起走。’当然,我不会说:‘你的果子就在前面,摘了就行。’我不敢保证,但是我会带着你面对困难。”
唐荣欣提到,“像我书里第一个案例的女性,她可能怀孕的概率千分之一都没有,但是她自己非常坚持,最后还是发生了奇迹。很多人是相信奇迹的,但其实我不是特别鼓励这样做。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一般会告知患者,风险是什么,可能不成,可能花很多钱,或者怀了流产……我能做的,就是告知……然后就是陪伴。”
记者/何安安
编辑/张进
校对/赵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