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学府畔:北洋遗韵与市井烟火
天津大学四周的景致颇有意思,既承着北洋遗风,又浸着市井烟火,学堂的红墙外头,便是活色生香的天津卫。
出得校门,最先迎人的便是卫津河。这河不宽,水也不甚清,却映着两岸的垂杨柳和往来人影。黄昏时分,总见三三两两的学生沿河散步,亦有老先生执竿垂钓,一坐便是半日,仿佛钓的不是鱼,是时光。河上的桥旧而不破,桥头常有推车卖烤红薯的,秋深冬初时,那焦甜的香气能飘过河面,直钻入人的鼻孔里。
向西不过几步,便是七里台。这小街拥挤得很,各色铺面鳞次栉比,吃食尤多。牛肉面、煎饼果子、豆腐脑、炸糕,应有尽有。午间放学时分,各家馆子都挤满了穿校服的学生,喧哗声中,跑堂的吆喝声、锅勺相击声、吸溜面条声混作一团,热闹非凡。我常去一家卖豆腐脑的小铺,老师傅手艺极好,豆腐白嫩如玉,卤汁咸淡得宜,每每食之,总觉滋味悠长。
八里台文化市场更值得一观。这里旧书摊甚多,线装书与新版教材杂陈一处,时有意外之喜。我曾在此觅得半套民国时期的工程教材,纸黄而脆,内容却精详,想是某位前辈学长的旧物。市场深处有裱画作坊,老师傅工作时的神态专注至极,每一刷都慎重其事,仿佛手下不是画纸,而是什么稀世珍宝。
东门对面的公园不算大,却布置得宜。晨起有老人练太极,动作舒缓如云卷云舒;午后多是母亲带着孩童嬉戏;傍晚则常见学生抱书苦读,外语单词与数学公式散入晚风。春来时,园中玉兰花开得盛,洁白花瓣落了一地,常有女学生拾了夹在书中,也不知能否留住那缕清香。
北门外的小吃街更见天津风味。夜幕初降,各色摊贩便推车而来,灯火次第亮起,照着一排排冒着热气的锅灶。煎饼果子摊前总是排着长队,摊主手法娴熟,一勺面糊在鏊子上摊开,打上鸡蛋,撒上葱花、芝麻,夹上馃子或馃箅儿,一套煎饼果子便成了。趁热咬上一口,外软内脆,咸香适口,教人顿觉生活美好。
若肯多走几步,海河风光便展眼前。河水浩荡,两岸高楼林立,老桥新桥各展风姿。我常于周末黄昏至此,看夕阳西下,河水染金,游船往来穿梭。岸边垂钓者甚多,一坐便是半日,不急不躁,得失皆忘。
这些景致看似平常,却是无数学子共同的记忆。四年韶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流淌而过:在卫津河边背诵课文,在七里台吃遍各家馆子,在八里台淘过旧书,在小吃街与同窗畅谈至夜深。
如今回想,那些寻常街巷竟都镀上了一层暖色。原来所谓风景,不在其本身多么壮丽,而在于它曾与我们的人生交织。天大四周这些平凡景致,因承载了无数青春记忆,而显得格外珍贵。每一条路,每一家小店,都藏着某个学子的悲欢故事。
离校多年后,我偶尔还会梦见那条河,那些街,那碗热气腾腾的豆腐脑。醒来时,恍惚又回到了红墙碧瓦的校园,周围是匆匆赶往教室的年轻身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