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贸易战的咄咄逼人到如今主动保证"不扼杀中国",美方态度180度大转弯仅用了几个小时。
9月10日起,中美防长外长密集通话,美方一改此前强硬姿态,连续释放缓和信号,甚至主动表示"不寻求与中国冲突"。
这种戏剧性转变背后隐藏着什么?中美博弈的天平正在发生怎样的倾斜?
作者-山
几小时内的180度转弯
变化来得太突然。
9月10日深夜到11日凌晨,中美防长和外长在几小时内接连通话,这种密集度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尚属首次。
更令人意外的是美方的表态。防长赫格塞思在与董军的通话中,主动释放了三项明确保证: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不谋求改变中国体制、不打算遏制中国发展。
这种表态的分量,任何关注中美关系的人都能感受到。
回想几个月前的剑拔弩张。
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后,对华政策延续了上一任期的强硬路线,关税威胁、技术封锁、军事部署轮番上阵。
华盛顿的对华鹰派们摩拳擦掌,似乎准备在这场"新冷战"中展示美国的绝对优势,让中国在压力下"乖乖就范"。
可现实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中国没有在压力下退缩,反而展现出了更强的战略定力。
当美方挥舞关税大棒时,中方同样以牙还牙;当美方在台海问题上频频挑衅时,中方的回应更加坚决有力。
更关键的是,美国发现自己在这场博弈中并没有想象中的主动权。盟友们开始各怀心思,全球经济在不确定性中震荡,而美国自身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场戏剧性的转变。
从"战略竞争"到"避免冲突",从"极限施压"到"不扼杀中国",美方话术的变化不仅仅是外交辞令的调整,更是对现实的重新认知。
中方的回应同样值得玩味。董军在通话中强调"我们始终专注发展自己",这句话既是表态,也是提醒。
王毅外长更是巧妙地提及了中美二战期间并肩作战的历史,这种表述方式意在引导美方回归理性,减少敌意。
这场通话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在从无序竞争走向有序管控。
当"美国优先"遇到现实阻力
要理解美方态度的转变,必须看到其背后的实力对比变化。
特朗普团队重新入主白宫时,带着一种强烈的"重振美国霸权"的使命感,认为可以通过强硬手段让中国回到"配合者"的角色。
但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个响亮的教训。
首先是经济层面的变化。中国经济的韧性和规模已经今非昔比,单纯的关税施压很难产生决定性效果。
更重要的是,美国发现自己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存度远比想象中要高,脱钩的成本让华盛顿的决策者们心惊胆寒。
科技领域的竞争更是如此。
美国曾经以为,通过芯片封锁和技术限制,可以让中国的科技发展陷入停滞。
结果却是中国在压力下加速了自主创新的步伐,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航天等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突破能力。
华为的麒麟芯片重新回归,比亚迪的电动车行销全球,这些都在提醒华盛顿:封锁不仅无效,反而可能失去市场。
地缘政治层面的变化同样明显。
美国试图构建的"印太战略"联盟体系,在现实中面临着各种挑战。
欧洲盟友们在对华政策上各怀心思,既不愿意完全跟随美国的强硬路线,也不想在经济上与中国脱钩。
东南亚国家更是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拒绝选边站队。
就连在台海问题上,美国也发现自己的战略模糊政策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一旦处理不当,可能面临灾难性后果。
更深层次的变化在于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金砖国家的扩容、"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这些都在改变着全球权力的分配格局。
美国发现,单纯依靠强硬手段,不仅无法阻止这一趋势,反而可能加速其他国家的"去美元化"进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华盛顿的一些理性声音开始占据上风。
他们意识到,与其在零和博弈中两败俱伤,不如寻求一种竞争中的管控模式。
这次美方主动释放"不扼杀中国"的信号,实际上是对这种新现实的认知和适应。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方放弃了战略竞争的基本定位。
他们只是在寻求一种更加理性和可持续的竞争方式,避免走向冲突的极端。
从剑拔弩张到"加装护栏"
这次密集通话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中美开始为双边关系"加装护栏"。
什么是护栏?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防止竞争演变为冲突的安全机制。
两个大国的博弈,就像两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在同一条道路上竞速。
如果没有护栏,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灾难性的碰撞。
而护栏的作用,不是限制车辆的速度和方向,而是确保它们不会冲出赛道。
中美两军关系的恢复,就是这种护栏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军和赫格塞思的首次通话,不仅在于通话本身,更在于重新启动了两军之间的直接沟通渠道。
过去几年,中美军事沟通的中断导致了一系列危险事件。
南海上空的军机接近、台海附近的军舰对峙,这些事件的升级风险让双方都心惊胆寒。
现在,通过防长热线的重新启动,双方至少有了在危机时刻直接对话的渠道。
这就像给两辆高速行驶的车之间安装了通信系统,关键时刻可以互相提醒和协调。
外交层面的沟通机制同样重要。
王毅和鲁比奥的通话,重点在于为即将到来的APEC峰会做准备。
虽然两国元首是否会晤尚未确定,但双方都在为可能的高层互动创造条件。
这种准备工作本身就是护栏机制的体现——通过程序性安排来降低意外冲突的风险。
更深层次的护栏设计,体现在对核心利益和红线的明确表达。
中方在通话中再次强调了台湾问题的红线性质,这不是威胁,而是提醒。
就像在危险路段设置警示标志一样,明确的红线划定有助于避免误判和冒险。
美方的"三不"承诺,同样是这种护栏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明确表态不寻求冲突、不谋求政权更迭、不打算扼杀中国,美方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行为设定边界。
这种自我约束,有助于降低中方的战略疑虑,从而为双方的理性互动创造条件。
当然,护栏机制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双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需要通过一次次的危机处理来验证和优化。
但这次密集通话的意义在于,它为这种机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美正在为21世纪的大国关系探索一种全新的模式。
这种模式既承认竞争的现实,又避免冲突的风险;既维护各自的核心利益,又寻求合作的可能。
这套"中美方案"正在改写大国游戏规则:竞争与合作如何并存
中美这次沟通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双边关系的范畴。
它实际上在为全球提供一种大国关系的新范式。
回顾历史,大国之间的关系往往只有两种模式:要么是合作,要么是对抗。
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就是典型的对抗模式,双方在各个领域展开零和博弈,最终以苏联解体告终。
而现在的中美关系,正在探索一种第三种可能:竞争中的合作,合作中的竞争。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管控分歧而非消除分歧。
中美两国在价值观、发展模式、地缘政治利益等方面确实存在根本性差异。
但是,承认差异不等于接受冲突,管控分歧也不意味着放弃竞争。
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规则和机制,让竞争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
这种模式对全球的示范意义是巨大的。
当今世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跨国挑战: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经济发展、技术治理等等。
这些挑战的解决,需要大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如果中美能够在竞争中保持合作,就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范例。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体现了中国智慧的独特贡献。
"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在这次沟通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中方既坚定维护自身核心利益,又展现了包容和理性的态度。
这种平衡,正是这种新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
当然,这种模式的建设不会一帆风顺。
美国国内的对华鹰派势力依然强大,他们对任何形式的对华缓和都持强烈反对态度。
中国方面也需要保持战略清醒,避免因为美方的暂时缓和而放松警惕。
但正如这次通话所显示的,理性的声音正在两国决策层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这为这种新模式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的成功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在一个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里,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
大国之间的关系,不仅影响着双边利益,更关乎全人类的福祉。
中美这次沟通释放的积极信号,让世界看到了和平发展的希望。
这种希望,正是在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中,各国人民最需要的稳定力量。
结语
中美关系的这次转变,实质是大国博弈规则的重新书写,竞争与合作不再是零和关系。
可以预见,这种"沟通护栏"模式将成为未来大国关系的新范式,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面对这样的变化,你认为中美关系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