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一身份认证的技术路径中,IAM(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身份与访问管理)系统是绕不开的核心概念。既然 IAM 与 AD 均具备身份认证能力,那么已有 IAM 服务时是否还需要域控?若因国产化需求需停用 AD 域,能否直接通过 IAM 替代其功能?本期内容将系统解析 IAM 与身份域控系统的技术边界和协同关系。
IAM系统主要作用于业务及应用层
IAM 系统相对于身份域控系统而言,是更广义的身份与访问管理解决方案,其能力覆盖身份认证和授权、身份全生命周期管理、单点登录(SSO)、多因素认证(MFA)等。不同于域管理系统,IAM 系统主要作用于业务及应用层,核心价值在于确保授权用户对业务资源的合规访问。
身份域控系统作用范围更广
域管系统的覆盖范围跨度更大。其管理对象不仅包括应用系统,还延伸至网络设备、安全设备、虚拟化等基础架构层,同时支持对计算机、服务器等终端设备的集中管控,能够实现组策略、安全策略的统一下发与执行。
域管通常由操作系统厂商主导开发,例如微软AD域专为本地 Windows 环境设计,统信集中域管平台专用于 UOS 环境。随着信创改造推进,市场也涌现出宁盾等第三方域管方案,可用于混合 IT 环境,集中管理 Windows、统信、麒麟、Linux 及云桌面等。值得注意的是,身份域控方案供应商数量有限,而 IAM 方案的提供商则更多元。
“IAM+身份域控”实现混合身份管理
实际使用中,IAM 系统会与域控进行 LDAP 集成。IAM 系统需要对接企业的用户数据库,如微软 AD 。当 AD 停服时,IAM 系统就得对接国产域管的用户数据库。这样一来,IAM 系统便可以使用域管已有的用户数据库和身份认证机制,同时将管理范围扩展至其他异构环境和应用中。最终实现企业员工使用同一身份访问内网本地资源与云端业务的目标。此外,IAM 还可集成其他身份源(如 OA、HR 系统),并支持扩展多种认证方式,这正是 IAM 系统的灵活性所在。
综上,IAM 统一身份管理仅能在特定场景下部分代替域管功能,例如纯云环境且不涉及计算机管理的场景,但二者本质上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企业通过 IAM 系统扩展了身份管理的边界,解决跨云、跨平台及外部用户访问问题,但同时依赖身份域控管理系统作为本地身份源,并实现基础架构层与终端设备的深度管控。这种“IAM+域管”的混合身份管理模式,恰好契合现代企业的身份管理需求。 因此,两者都有自身独特价值和存在意义,互相不可替代。
需要明确的是,当讨论“替代微软AD域”的方案时,其技术指向应为国产身份域控,而非 IAM 系统。二者基于不同的技术定位与功能边界,共同构成企业身份管理体系的关键支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