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青岛志远学校的校园里,既有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热烈场景,也有课后教师研讨的专注身影。在这里,活跃着一支平均年龄约34岁的教师队伍——他们年轻却不稚嫩,怀揣教育热忱,兼具专业素养与创新活力,用协作、智慧与温暖,书写着新时代教育的生动篇章。从分学段打造高效课堂到个性化育人的实践,从团队成长的传承到教育温度的传递,这支队伍正以独特的姿态,成为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坚实力量。
教研集备:"5+N"模式凝聚协作活力
备课、上课、教研……随着新学期开启,在青岛志远学校里,老师们忙碌起来。走进志远学校的教研组,总能看到老师们围坐讨论的画面——或是梳理教学难点,或是设计课堂活动,或是分享育人经验,开放融洽的氛围里,满是对教育的专注与投入。这种高效的团队协作,离不开学校长期推行的“主题引领下的‘5+N’集备模式”。
“各学科每个月都会确定一个研究主题,主题要么来自新课程理念的落地需求,要么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完全是‘问题解决式’的集备。”小学部于雪飞老师深耕教研多年,她告诉记者,这种模式让教研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解决教学痛点。
志远的教研集备,还打破了时间与学段的界限。小学部实行“时时备、事事备”,课间、食堂就餐时,只要遇到教学疑问,同年级老师就会随时交流;初中部则固定时间开展分级备课,分别研讨教学重点,再定期进行总集备整合思路。“不管是新老师还是老教师,在这里都不会‘藏私’。”小学英语教师李婧源说,如果有老师出公开课,教研组的老师们会一起陪着磨课,从课件细节到课堂互动设计,逐一提出修改建议。还会借助AI学情分析工具,根据该班级学生过往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数据,精准定位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和能力差异,进而设计出适配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测试题与分层训练方案——基础层侧重知识巩固,提高层聚焦能力提升,拓展层则注重思维拓展。“这种毫无保留的帮助,再加上AI对个性化教学的精准助力,会让每节课都成为团队智慧的结晶,既贴合课堂需求,也能更好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课堂创新:分学段打造高效教学样板
在志远学校的课堂上,“老师少讲、学生多学”成为常态,但小学部与初中部的高效课堂模式各有侧重,分别形成了贴合学段特点的教学样板。
小学部推行的“1030”高效课堂模式,将40分钟的课堂重新分配: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实践操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多让他们动手、参与,比单纯听讲效果好得多。”于雪飞老师还补充,小学部还注重在课堂中落实“6+X”好习惯培养,从书写姿势到课堂发言,持续训练监督,为学生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初中部则以“双测四环节”教学模式为主导,让课堂逻辑更清晰、反馈更及时。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每个环节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内容。学校依据“双测四环节”教学模式的总框架,设计出了适合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子模式。各学科会结合自身特性灵活调整,比如物理课就调整为“合作探究—要点提示—练习巩固—拓展提升”,使其更贴合教学实际。
为了让创新落地,学校还提出明确要求:班主任“带目标进课堂”,围绕学生长期发展制定规划;任课教师“带任务进课堂”,落实分层教学。“我们会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订单’,涵盖学科薄弱点、改进方案和短期目标,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级部主任姜庆健老师介绍。
温心育人:师生情与师徒情共筑教育暖意
在志远学校,教育不仅有高效的模式,更有打动人心的温度——既有老师对学生的悉心呵护,也有师徒之间的经验传承,两种温暖交织,让教育更有质感。
于雪飞老师在曾经执教的班里有个小男孩总爱趴在课桌上,不管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始终提不起精神。于老师没有批评,而是每天走到他身边,轻轻蹲下身子,扶着他的后背说:“咱们坐直听课,这样能看清黑板上的字哦。”就这样,每天5~7次的“蹲下”,她坚持了一个月。渐渐地,小男孩开始主动坐直听课,眼神也慢慢有了光彩。“‘蹲下来’不只是姿势的变化,更是要站在孩子的视角理解他。”于雪飞说,后来这个孩子升到六年级,遇到困惑还会主动找她聊天,“那种信任,是教育最珍贵的收获。”
姜庆健老师也曾用耐心点亮“边缘生”的成长路。学生小陈成绩长期垫底,上课沉默发呆,下课独来独往,有明显的自我放弃倾向。姜老师没有直接谈学习,而是从他感兴趣的篮球和游戏切入,课间进行“非教育性”聊天,慢慢拉近距离。一次物理实验课上,姜老师发现小陈动手能力极强,特意请他上台做“摩擦起电”的演示助手。小陈熟练的操作赢得全班掌声,姜老师趁机当众表扬他的专注与能力。从那以后,小陈的眼神有了光,开始主动听物理课,还慢慢愿意和同学交流,成功融入了班集体。“教育不是先灌输知识,而是先点燃信心。”姜庆健感慨道。
这份育人的温暖,还通过“青蓝工程”在教师团队中传递。学校为每位新教师配备师傅,同时安排搭班老师、级部主任共同助力成长。“我刚入职时,也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我,每天听我上课,课后逐环节分析问题,还把自己的教案、课件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刘阳老师感慨道,如今她从当年的青涩蜕变成了经验丰富的师傅,也有了一批批自己的徒弟,带领着很多新的年轻教师成长,“其实,在带徒弟的过程我也在跟他们学习。”她表示,年轻教师带来的AI技术、多媒体教学方法,也让自己的课堂更具活力,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未来展望:以优质师资筑就教育品牌
优质的教师队伍,既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赢得家长与学生认可的关键。在青岛志远学校,不少毕业生升入高中后仍会专程回校看望老师;家长们谈及孩子的变化,更满是欣慰——2021级2班房信铭同学的妈妈就由衷感慨:“在志远,孩子不只是积累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在品格与人格上得到了塑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各类活动,悄悄打开了孩子的潜能之门,让他更从容、更自信地走向广阔世界。”
这份认可的背后,是学校对师资建设的持续深耕。自办学以来,青岛志远始终秉承“广学博识,格物致知”的教师理念,汇聚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优秀人才,逐步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锐意进取的教师队伍。面向未来,学校的发展路径清晰而坚定:一方面持续聚焦学生个性化发展,坚守“为每一个孩子找到最适合的成长路径”的初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校园绽放独特光芒;另一方面则以“李沧区优质品牌化学校”为基石,稳步推进“青岛市优质化品牌学校”建设,不断提升办学品质与教育影响力。
“我们始终坚信,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青岛志远学校副校长兰瑞玲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为教师搭建多元化成长平台,助力每位教师实现专业突破,“也希望全体教职工携手,让教育回归本源,让每个孩子在这里收获成长与快乐,为青岛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志远力量。”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金震 刘恺琦)
大众报业·半岛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