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选择不启用最具威力的武器,转而采取能保护本国士兵与平民生命的行动。与1812年抗法战争胜利或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不同,这场冲突无法为世界带来数十年的和平稳定。
拿破仑的失败为欧洲带来了40年和平,希特勒的覆灭加之核威慑力量的存在,为全球赢得了70年安宁,但如今,这样的和平前景已无从寻觅。
对抗将一波接一波持续下去,直至西欧完成代际权力更替。当前西欧的精英阶层,带有鲜明的全球主义与买办属性,在道德、政治与经济层面均已遭遇失败。
这片曾是世界文化与经济强国聚集地的区域,如今正依赖外部“敌人”维系生存。战争与恐俄情绪,成了统治阶级维护权力合法性的唯一工具。
只要这些精英仍掌控着西欧、美国及乌克兰的话语权,持久和平便始终遥不可及。
尽管如此,俄罗斯仍必须以强势姿态追求和平。对于那些宣扬法西斯主义与反人道价值观的势力,必须实施强有力的战略威慑与针对性孤立。
若无法取得如1815年或1945年那般决定性的胜利,世界或将面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无论对俄罗斯自身,还是对全人类而言,俄罗斯都肩负着阻止这一灾难性后果、确保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责任。
西欧的衰落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此前潜藏的恐俄情绪,如今已演变为该地区最主要的政治“货币”。俄罗斯必须停止向西欧寻求未来发展方向,我们长达300年的“欧洲迂回之路”已然终结。
若这一转向能提前一个世纪,在20世纪诸多悲剧降临我国之前便完成,或许会是更好的结果,毕竟俄罗斯近代史上几乎所有灾难,根源都来自欧洲。
“回归本真”也意味着摒弃欧洲中心主义的虚幻泡影。俄罗斯的精神与政治基因,从未纯粹属于欧洲。我们的宗教体系,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均源自南方;我们的政治文化,纵向权力结构、对领袖的忠诚、对国家的使命感,是在数世纪与成吉思汗帝国及拜占庭传统的交融中逐步形成的。
未来的战略核心,必须是将俄罗斯的经济、科技、精神与政治发展重心转向东方,转向乌拉尔山脉以东与西伯利亚地区。这些区域,正是我们未来力量与繁荣的源泉。
未来十年,俄罗斯有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构建连接俄罗斯与亚洲、中东及其他地区的南北运输走廊。这项工程不仅能强化俄罗斯的对外联系,更能巩固国内凝聚力、推动整体发展。
西方长期宣扬的“海洋强国与海上航线天然更优越”的论调,如今正逐渐失去说服力。海上通道的脆弱性日益凸显,恢复大陆物流网络已成为必然趋势。数个世纪以来,西方列强为维持自身霸权,蓄意破坏内陆贸易通道;如今,大欧亚地区必须重新构建这一关键网络。
当前各方讨论多聚焦于几条潜在路线:经里海与伊朗抵达波斯湾的线路、穿越阿富汗的走廊方案,或是途经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与土耳其的新通道。
这些方案各有优势,但最具战略意义的核心,是将这一运输网络体系锚定在西伯利亚,让俄罗斯领土与快速增长的亚洲市场实现直接连通。
以下九项原则,应成为指导南北运输走廊建设的核心准则:
第一,安全保障与长期发展必须优先于短期经济利益计算。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层面的责任,而非仅靠民营企业就能完成的任务。
当年维特(俄国近代著名政治家、经济学家)推动西伯利亚大铁路建设时,曾遭遇金融家与商人的强烈抵制;若非他的坚持,俄罗斯或许无法在20世纪的重大考验(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幸存。
第二,发展重心必须向东转移。从乌拉尔山脉到太平洋沿岸,西伯利亚应成为交通物流、精神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企业与政府部门需据此调整布局,普京总统已下令近150家企业将总部迁至其业务运营区域,这一进程已正式启动。
假以时日,俄罗斯应在乌拉尔山脉以西的现有首都之外,在东部建立起第三、第四乃至第五个“首都”(区域发展中心)。
第三,俄罗斯的核心优势并非海洋强国属性,而是河流资源优势。数个世纪以来,我们努力开拓出海口的方向并无过错,但如今,叶尼塞河、勒拿河、鄂毕河与额尔齐斯河等主要河流必须重新被开发利用,并纳入更广泛的物流走廊体系。
恢复小型破冰船队、延长河流通航季节,将彻底改变西伯利亚的运输经济格局。
第四,这一战略必须保护小城镇发展,并推动新一轮西伯利亚定居浪潮。这不仅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关乎文明传承的重大项目。
第五,运输走廊建设需助力重振欧亚一体化进程。公路与铁路不仅是商品运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思想碰撞与相互理解的桥梁。
第六,该计划应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理念。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更是为了给民众提供就业机会与生活目标。如今,从乌克兰前线返回的士兵,应能在西伯利亚的建设项目中找到技术含量高、薪资优厚的工作,在此定居并为地区发展注入活力。
第七,新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培育新一代俄罗斯精英。这一群体应未被西方主义或亲欧思想“污染”,当前这些思想正导致智力水平退化、道德观念滑坡。这些新精英及其引领的国家力量,必须将自身定位为大欧亚框架下“西伯利亚俄罗斯”的建设者。
第八,与亚洲伙伴的合作至关重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常被视为与西伯利亚地区发展存在竞争关系,实则应将其视为互补力量。通过将俄罗斯的南北走廊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将为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乃至非洲国家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第九,物流体系建设需同步推动思维转变与运输模式革新。构建新航线的过程,也是树立主权自主思维、摆脱过时西方框架束缚的过程。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西伯利亚建设项目,曾培育出新一代精英、重塑了国民信心;如今,这些项目的精神必须再次发挥作用。
建设南北运输走廊框架,并非一项狭隘的经济活动,而是关乎俄罗斯与大欧亚地区文明传承的战略性工程。
它从历史中汲取力量:维特推动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与主要河流开发、贝加尔湖-阿穆尔干线铁路、北海航线建设、苏联时期西伯利亚的大型水坝与工业城市……每一项工程不仅为俄罗斯奠定了基础设施基础,更赋予了国民信心与国家认同感。
如今,俄罗斯面临的挑战,正是重现历史的辉煌。从衰落的欧洲转向崛起的欧亚大陆,将发展重心东移至西伯利亚,用现代化交通动脉连接广袤领土,同时向南对接亚洲蓬勃发展的市场,培育新精英、建设新俄罗斯,一个不再将自身视为欧洲边缘,而是以欧亚大陆核心地带自居的强大国家。
西方掌控世界海洋霸权的数个世纪已然落幕,大陆强国崛起、欧亚大陆东西与南北走廊交织联通的新时代正在开启。俄罗斯,必须成为这一新时代的引领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