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总统刚刚结束对华访问,中方就送上了两份“大礼”:一份是让两国民众“拎包即走”的30天免签新政,另一份是每年250万吨的石油合作大单。
与此同时,中俄蒙三国还签署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项目备忘录,这条能源大动脉建成后每年将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合同期限长达30年。
普京此次访华历时4天,带来了包括3位副总理、十多位部长及能源企业负责人在内的庞大代表团,几乎涵盖了俄罗斯内政外交和核心产业的所有决策层。
这种“全链条覆盖”的访华阵容在俄罗斯外交史上实属罕见,凸显了俄方对发展对华关系的极大诚意。
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关于建设“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这条管道全长约2600公里,从俄罗斯西伯利亚气田出发,穿越蒙古国草原与山地,最终接入中国东北主干网。
价格方面,俄罗斯给了中国特殊待遇。以2025年8月数据为例,欧洲市场天然气现货均价为每千立方米390美元,而中俄协议价仅为340美元左右。
这样的价差意味着中国每年进口这500亿立方米天然气,能比按欧洲价格购买节省约75亿美元成本。
对俄罗斯而言,这是能源出口方向往东调整的关键一步。欧洲市场越来越不景气,亚洲市场成为俄能源出口的必然选择。这条管道将为俄罗斯财政收入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
中俄能源合作的消息在美国引发强烈反应。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当地时间9月4日明确告诉欧洲领导人:“必须对中国施加经济压力,因为中国在为俄罗斯的军事努力提供资金。”
在刚刚过去的48小时内,特朗普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对美防长赫格塞思下了总统令,要求重组美军,尤其是重振美军士气及全球威慑力;二是通过白宫官员向欧洲下达两个死命令。
欧洲必须停止购买俄罗斯的石油;欧洲必须加大对中国的经济施压。这不是简单的外交建议,而是带着“二级制裁”威胁的最后通牒。
特朗普的“死命令”让欧洲陷入两难境地。能源问题首当其冲成为烫手山芋。
尽管欧盟宣称要在2028年前全面停止进口俄石油,但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5月,欧盟进口俄罗斯石油的交易额仍超过4.07亿欧元。
德国新总理默茨今年5月宣布彻底放弃北溪管道重启,这个曾象征俄欧合作的能源大动脉,如今成了地缘政治的牺牲品。但代价是惨痛的:美国液化天然气的价格比俄罗斯管道气高出近三倍,直接导致德国工业用电成本飙升。
中俄能源合作不仅具有经济意义,更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不光是一条能源通道,还是尝试新的货币结算方式的重要渠道。
协议明确采用人民币和卢布来结算,东北亚天然气交易中心雏形初现。这对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削弱美元霸权具有深远意义。
随着西伯利亚力量-2等重大项目的推进,全球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一变化标志着美国独霸全球能源市场的时代即将终结,一个更加多元、平衡的国际能源新秩序正在形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